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梨怎麼吃不傷脾胃還去火

梨怎麼吃不傷脾胃還去火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0-06 03:19:16

梨怎麼吃不傷脾胃還去火?01 梨的功效,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梨怎麼吃不傷脾胃還去火?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梨怎麼吃不傷脾胃還去火(秋天吃梨有講究)1

梨怎麼吃不傷脾胃還去火

秋天到了,很多人都覺得,應該多吃梨,因為梨可以潤肺止咳,但梨并不是一句簡單的“潤肺止咳”可以概括。梨是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水果,在古代,梨也是很普遍的水果。從“孔融讓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陳梨甘若饴,雪梨脆而水”這些典故與詩句中,可知古人也是非常喜歡梨的,甚至将這份喜愛融入到詩句中,流傳千古!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說梨這種水果。

01 梨的功效

中醫認為,梨性寒,味甘、微酸,入肺、胃經,對于熱病津傷煩渴、燥熱咳嗽、痰熱驚狂、腸燥便秘等疾患有較好的療效。可見,把梨吃對,梨還能養生治病呢。

潤肺止咳

潤肺止咳,是梨的衆多功效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種。《本草綱目》中記載:梨有“潤肺涼心、消痰降火”的功效。

有些人,肺熱明顯,如同肺中有團火,把肺正常的津液都烤幹了。中醫認為,“肺為嬌髒”,指的是,肺如同普通嬰兒肌膚一般嬌嫩,受不得外來邪氣。若有肺熱,肺不僅得不到滋潤,還要遭受火的煎熬,就會咳嗽,而且以幹咳、少痰為主。而梨是甘寒的水果,就像一塊冰,不僅把肺的那團火直接熄滅,還滋潤了那些被火烤幹的地方,肺得以恢複正常。這就是梨可以潤肺止咳的原因。

清熱止渴

《新修本草》中記載:梨主治“熱嗽,止渴”,意思是治療熱性咳嗽,緩解因體内有熱而導緻的口渴。

為什麼體内有熱會覺得口渴呢?從現代醫學角度,口渴是因為身體缺水了,但得不到及時的補充,身體不得已而求助于我們自己。所以大腦産生了口渴這種感覺,讓我們知道,身體缺水了,趕緊去喝水補充一下。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身體會缺水呢?答案是體内有熱會缺水。我們都知道水火不容,是因為有火、有熱的時候,如同在鍋底點火,鍋中的水會加速蒸發,最終把水煮幹。體内的熱邪、火邪會把身體的水直接蒸幹、烤幹。所以,體内有熱邪、火邪時,容易産生口幹、口渴的感覺,甚至頻繁喝水都不解渴。梨是甘寒之品,寒性,可以祛除熱邪;甘,可以補充體内缺失的津液,标本兼治,自然效果顯著。

潤腸通便

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梨在潤肺的同時,對大腸也有滋潤作用。

如果将腸子裡的大便比作河流裡的船隻,那麼我們的腸子就是那條河流。如果在豐水期,河流裡水流充足,那船隻航行就無比地順暢。但如果在枯水期,河流中水流稀少,甚至缺水斷流,那麼船隻就隻能擱淺,無法通行。在大腸中也是如此,如果大腸津液充盛,那麼大便自然可以順暢通過,排便順暢。但假如大便津液虧虛,那大便自然就通行受阻,便秘就來了。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體内有熱有火的時候,會導緻津液虧虛,水不夠了。那麼,假如大腸感受了熱邪,自然就容易導緻便秘。而梨可以清除熱邪、滋潤大腸,自然而然地就起到了通便的效果。從現代醫學角度,梨富含膳食纖維,也有通便的效果。

02 哪些人不适合吃梨?

梨這種水果并非适合所有人。有些人應該多吃,但有些人,如果多吃,反而不利于健康。

梨的所有功效都是建立在“甘、寒”的基礎上的,劃重點:梨,是寒性的水果,寒性的,寒性的,寒性的!重點的話說三遍,所以,陽虛、寒濕的人就不适合了。如果您經常腹瀉便溏、手腳冰涼,建議少吃一點。對于平素是陽虛、寒濕體質,卻感受了風熱或燥熱之邪的人,想要疏風清熱、養陰潤燥,怎麼辦?教大家一個方法,把梨子炖煮成湯,或者隔水蒸熟後食用,梨子的寒性就有所下降了。梨子蒸熟以後同樣有清熱止咳、潤肺化痰的功效。在蒸煮梨子的時候,加入其他的食物,還有其他的效果。但依然要注意,體質虛寒的人最好少吃梨。

同時,梨是甘甜的水果,糖分高,糖尿病人就應該少吃了。

推薦藥膳——雪梨川貝羹

材料:雪梨一個,川貝3g,蜂蜜适量。(1人份)

做法:把雪梨對半切開,然後挖空裡面的果肉,川貝磨成粉,把川貝放裡面,在鍋上蒸一蒸,起鍋後稍稍放涼,加入一定的蜂蜜。

功效:潤肺止咳。

雪梨川貝主要功效是滋陰潤燥止咳,适用于肺中燥熱引起的咳嗽無痰,口幹舌燥的人。

提醒:有些人吃梨時喜歡削皮,其實梨皮也是一味中藥,著名的桑杏湯裡就有梨皮,梨皮性涼,味甘、澀,歸肺、心、腎、大腸經,有清心潤肺、生津降火的功效。不少人擔心果皮表面會有農藥殘留,其實,隻要做好清洗就可以了。

保胃健康|它被譽為堅果之中的明星,具有補腎健腦的功效

保胃健康|肝郁脾虛思慮重,小小藥方樂逍遙

保胃健康|三伏天脾虛濕困,試一試這碗甘香四溢的祛濕湯

醫學指導: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

黃穗平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學科(消化系統疾病方向)學術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專科專病合作發展平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内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杆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嶺南梁氏流派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餘紹源教授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團隊負責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鏡診治技術,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獲得“首屆嶺南名醫”“首屆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号。

廣東省中醫院出診時間:

周二上午 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

供稿:黃穗平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廣東省中醫院梁氏流派傳承工作室

執行編輯:劉文婷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