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無數民間諺語,以言簡意赅的形式流傳至今,且經久不衰,比如天氣類的“早霧晴,晚霧陰”;播種類的“谷雨前後,種瓜種豆”;婚嫁類的“成不成酒兩瓶,就不就吃塊肉”等,各種諺語、俗語可以說是包羅萬象,五花八門。
但有一種諺語卻和上述天氣、播種、婚嫁等迥然不同,而且有種陰森恐怖的感覺,就比如這句“再餓莫吃墳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墳前供好理解,字面意識為墳墓前的供品,那“人肉凳”又是什麼?真實含義肯定不會像上句字面意思所理解的那麼簡單。
再餓莫吃墳前供古代由于科學常識的缺乏,不少老百姓敬重神;儒家的核心以人道為修行準則,先不說相不相信有神,但不主張去崇拜;這一點曆朝曆代的統治者們都三緘其口,雖然明面上表示鬼神是迷信思想,但背地裡修起陵墓來卻一個比一個豪華,為的就是死後靈魂仍能享福。
稍微有點錢的古人,都會在死後置備大量随葬品,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今世界的考古發現大多依賴于古時候的陪葬品出土,迄今為止,仍有很多稀世珍寶等待重見天日。
然而古時事仍能望見今時月,雖然當今社會人們不再封建迷信,不會再置辦随葬品;但是每逢祭神祭祖,放供品習俗卻一直流傳下來,這也讓“再餓莫吃墳前供”這句話也跟着曆久彌新。
每年祭祀先人的時候,人們都會在墳墓前放上墓主生前愛吃的食物,像是香煙、酒水、水果、飯菜等數不勝數。
祭拜結束後,這些供品不會被帶走,而是會留在墳墓前接受歲月的自然風化,當今社會,就算沒聽過“再餓莫吃墳前供”的人也不會吃墳墓前的供品,因為犯不上,這年頭誰家都不缺口吃的。
但當下的情況卻不能代表過去,古代社會生産力低下,社會上流民較多,不少走投無路的人,都會選擇墳墓前的供品用來果腹,這種行為在當時被稱為“餓死鬼投胎”,因為他們竟然和死人搶吃的,是一種晦氣的做法。
其實除了晦氣外,古人也不全然迷信,古時的墳前祭品由于長期暴露在野外,加上沒有添加防腐劑,保質期和當今的食品不能同日而語,如果貿然吃了,難免不會食物中毒。
所以不管從迷信的角度,或是科學的角度,墳前供都是隻能看不能吃的東西,一來死者為大,二來吃東西是為了活下來,如果吃墳前供食物中毒再搶救不過來,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再累莫坐人肉凳古人對于成功的傳統觀念是“人上人”,寓意要比普通人優秀的人,為了踐行這一人生信條,不少達官顯貴出行時難免吆五喝六。通過古裝影視劇可以了解到,皇宮中皇上出行一般身旁都會跟着太監和宮女,一般皇上出行會坐轎子,要是哪天興起想散散步,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養尊處優慣了的皇上可沒有幹體力活的習慣,身體素質肯定沒有士農工商行業的人要好,如果半路走累了,嫌凳子太硬,就會坐人肉凳。
這種“人肉凳”不是字面意思所理解的那種,用人肉做成的凳子,而是由仆人一左一右單膝跪地,将膝蓋合并在一起形成一個長條,類似于兩個跪姿兵馬俑面對面組合在一起。
這種人力搭成的凳子就被稱為“人肉凳”,但要注意的是,皇上這麼做不犯法,而且貴為九五之尊的他能和下人們有肢體接觸,是下人的福氣。
但除了皇上之外,要是有誰也這樣做,可就是不知禮數的行為,沒辦法,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現象今天依舊存在。
不過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皇上能做,為什麼别人不能做?有些享受特權的貴族階級為了向皇上看齊,私下裡也會給自己準備人肉凳消遣。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種風氣很快流傳到民間,而且經過改良,隻要由一個人抱着另一個人坐在自己腿上就算人肉凳。
由于做人肉凳的人太多,連平民老百姓也享受起來,這時候歌頌皇權的儒學家們則站了出來,指責“人肉凳”這種行為有傷風化,對于他人是一種不尊重且亵渎的行為,這才将這股歪風邪氣給刹住,也因此留下一句“再累莫坐人肉凳”的說法。
結語:
“再餓莫吃墳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其實隻是對于個人的禮儀要求,對于傳統文化,要采用辯證主義的看法,吃墳前供的現象當下幾乎絕迹,但人肉凳的情況還時有發生;
古人的智慧固然可珍,不過當下的生活才最為可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