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識途的典故,出自《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于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注釋
1管仲、隰( xí)朋:都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的大臣。2孤竹:商、周時期的一個小國家。3反:通“返”,返回。4放:放開,解脫羁絆讓老馬自己随便走。5遂:最終,終于。6得道:找到道路。7難:不以為難,意思是願意。
春秋時期,齊桓公率大軍攻打孤竹國(商周時諸侯國名,國君墨胎氏,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其興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齊相管仲,大夫隰朋跟随左右。
由于路途遙遠,戰事膠着。曆經數月,終于攻陷孤竹,班師回朝。春去冬來,來時的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沒有人還記得回去的路。這可急壞了齊桓公。常年打仗,舟車勞頓,軍需消耗過重,委實不能在路上過多停留。
管仲聽說了此事,來到齊桓公帳前,表示他有辦法。隻見管仲命人牽來幾匹老馬,解開它們身上的缰繩道:讓大部隊跟着這幾匹馬走。于是在老馬的帶領下找到了回去的路。
行軍途中經過深山,隊伍一直未能找到水源,兵乏馬困,眼看就要無法趕路。大夫隰朋站出來說:“螞蟻冬天居住在山南,夏天居住在北。現在是冬天,找到螞蟻的窩,然後向下挖就能挖到水了”。于是派人找到蟻窩,向下挖了不深就挖到了水,解決了缺水的燃眉之急。
像管仲、隰朋這樣有智慧有才幹的人,在自己不知道某些知識的情況下,都願意向老馬、螞蟻學習。而更多資質平庸的普羅大衆們,明知自己知識淺薄,卻不願意向聰明人學習,這難道不是錯的嗎?
老馬識途故事,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引導的作用。我們要跟随他們的步伐,才能少走彎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