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小馬識途還是老馬識途

小馬識途還是老馬識途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7 19:50:49

小馬識途還是老馬識途?“老馬識途”和“萬字萬劃”,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小馬識途還是老馬識途?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馬識途還是老馬識途(老馬識途和萬字萬劃)1

小馬識途還是老馬識途

“老馬識途”和“萬字萬劃”

——推理要有邏輯性

有一次,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領兵攻打孤竹國。不料走到半路上,黃沙漫漫,路斷道絕,齊兵陷入迷谷,齊桓公慌了手腳。這時,管仲想出一個主意說:狗、鴿子、蜜蜂這些動物,不管離老窩多遠,都不會迷路;可以挑選幾匹本地老馬,讓它們在頭裡走,部隊在後頭跟,也許能走出這塊地方。齊桓公立刻下令照辦。幾匹老馬果然領着大隊人馬出了迷谷。這就是“老馬識途“的故事。

管仲是怎麼得出“老馬可能識途”這一結論來的呢?原來他把狗、鴿子、蜜蜂這些識途的動物和老馬進行了類比,用邏輯推理中的類比推理方法推導出了這個結論。

(一)什麼叫推理?

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已有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是從已知推出未知的思維過程,是尋找新知識新結果的邏輯方法。

推理是由前提、結論和推理的根據組成的。推理的前提是已有的判斷,它告訴人們已有的知識是什麼。“老馬識途”故事裡的“狗、鴿子、蜜蜂這些動物能識途”,就是推理的前提。推理的結論是推出的新判斷,它告訴人們推出的新知識是什麼。故事裡的“老馬也可能識途”,就是推理的結論。推理的根據是前提和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它告訴人們怎樣從前提推出結論來,這種推論是否合乎邏輯。狗、鴿子、蜜蜂與老馬之間的相似就是進行類比推理的根據。

邏輯推理方法有着廣泛的作用。人們談話、寫文章、學習知識和進行科學研究,都離不開邏輯推理。學會邏輯推理,不僅可以是思路清晰和條理化,而且能聞一知十,舉一反三,從已知的知識中求得未知的知識。學習了邏輯推理方法,我們的頭腦就不是一堆死的知識,而是能從已知知識推導出新的知識,就等于得到了打開知識寶庫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二)正确推理的條件

智力正常的人,到了一定年齡,都會推理,可是會推理不等于推理正确。怎樣才能正确推理呢?一是推理的前提必須是真實的,二是推理的形式必須是正确的。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能保證結論的正确可靠。

前提如果不真實,形式盡管正确,也是退推不出正确結論的。烏克蘭有個民間故事可以說明這種情況:

格雷茨柯在省城賣掉面粉,買了一雙上等靴子穿在腳上。他喝了不少酒,然後搖搖晃晃地走出城來。剛走到半路,頓覺得頭重腳輕,他摔倒在路旁了。一隊大兵經過,其中一個兵把他的靴子脫下來拿走了。第二天清早,同村的一個農民趕着車過來了,喊他把腳挪開,好讓他車過去。格雷茨柯睜開眼看看自己的腳,發現新靴子不見了,就大聲嚷道:“這不是我的腳,我的腳是穿着靴子的!”

格雷茨柯為什麼連自己的腳都不認得了呢?原來他做了這樣的一個不正确的推理:

我的腳是穿着靴子的,(大前提)

這雙腳沒有穿着靴子,(小前提)

所以,這雙腳不是我的腳。(結論)

從推理形式看,完全符合規則,問題在于大前提是不真實的。“我的腳是穿着靴子的”這個前提,在他的新靴子被士兵脫走之前這段時間是真實的,超過這個時間界限,這個前提就不能成立,變成不真實的了。格雷茨柯脫離了時間條件,把它當成普遍性的前提,以不真實的前提自然就推不出正确結論了。

反之,如果形式不正确,前提盡管正确,也是推不出正确結論的。《呂氏春秋·察今》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這個要把嬰兒扔到江裡去的人推理過程是這樣的:

這個嬰兒的父親很會遊泳,(大前提)

這個嬰兒是他父親的兒子,(小前提)

所以,這個嬰兒也會遊泳。(結論)

大前提、小前提都正确,卻推出了一個吃奶的娃娃也會遊泳的荒唐結論。他的錯誤不在于前提,而在于推理形式不正确,前提和結論之間缺乏正确的邏輯關系。

(三)歸納推理(又叫“歸納法”)

歸納推理是一種常見的推理方法。它根據對某類事物中若幹個别現象的考察,而作出關于該事物的一般性結論。歸納推理的推理方向,是由特殊到一般。

歸納推理有完全歸納法和不完全歸納法兩種。

完全歸納是考察了一類事物的每一個對象以後,對這類事物作出的一般性結論的一種推理方法。它的根據是充分的,所以結論是正确可靠的。

但該法有較大的局限性,因為它隻在被考察對象的數量有限的情況下才好運用,在許多場合下,還得用不完全歸納法。

我國古代醫書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患頭痛病的樵夫上山砍柴,不小心碰破了腳趾頭,出了一點血,頭卻不痛了。當時他沒在意。後來頭痛病複發,又偶然碰破了那個腳趾頭,頭痛又好了。這就引起了樵夫的注意。以後頭痛病發作時,他就有意地刺破那個腳趾頭,每次都很應驗。這個樵夫所刺破的地方,據說就是現在針灸穴位中的“大敦穴”、

為什麼這個樵夫頭痛就想到刺破那個腳趾頭呢?這是因為他根據自己以往的個别經驗,作出了“碰破了那個腳趾頭就不頭痛”的一般性結論。他所運用的推理形式,就是不完全歸納法中的簡單枚舉法。

完全歸納法,如對全班學生點一遍名,考察了每一個對象,得出結論,這個班有50個學生,這一節課有幾個學生不到。結論十分可靠。而簡單枚舉歸納法的結論是不大可靠的,因為得出結論的根據不大充分。結論可能進一步得到證實,也可能因自相矛盾的事例出現而被推翻。因此,運用此法要力戒主觀片面,不要“輕率概括”,避免“以偏概全”。它的結論的是否可靠,關鍵在于對一些事物的因果關系的分析是否正确。如果是正确的,那麼結論就是可靠的。

傳說有一位師父想考考兩個徒弟,看誰更聰明。他給兩個徒弟每人一筐籮花生,看他們誰能先确定每一粒花生仁是不是都有粉衣包着、大徒弟一聽,端起笸籮就往家跑,到家連飯也顧不得吃,就急忙剝了起來。二徒弟不慌不忙地端着筐籮走回家去。他對着花生思索了一番,然後撿了幾顆肥的,又揀了幾顆瘦的,揀了幾顆三個仁的,又揀了幾個一個仁、兩個仁的,總共不過一把花生。他剝開這幾種不同類型的花生的皮,發現不論肥瘦、熟好熟不好,也不論一個仁、兩個仁、三個仁的,都有粉衣包着。他很快報告師傅:“所有的花生仁都有粉衣包着。”大徒弟從早晨一直剝到傍晚,全部剝完才向師父報告。

在這個故事裡,大徒弟有的是完全歸納法,他剝了筐籮裡的每一顆花生以後猜得出一般性結論;二徒弟用的是選擇典型的不完全歸納法,他隻剝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花生就得出了同樣的結論。顯然,二徒弟比大徒弟高明,因為他得結論時,不用費時費力的完全歸納法,隻用解剖麻雀、典型調查的不完全歸納法,就可以解決問題。

在一些國家的民意測驗中,廣泛采用“典型抽樣法”,就是把全國總人口分為若幹種類型,然後計算各種類型數量上的比例,以此來确定調查對象和統計方法。如果典型選得對,比例算得準,那就往往比搞全國範圍的大規模調查省時省力,而且同樣具有代表性。可見典型調查、解剖麻雀的方法是一種好方法。

我們經常說:人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真的是這樣嗎?某雜志社采用典型抽樣調查,對600名不同類型的小讀者跟蹤調查。在490份材料中,存在煩惱的100%。

一是因學習帶來的煩惱占41.4%;

二是不能妥善處理同學關系而煩惱占19%;

三是疾病、身體缺陷、不良衛生習慣而煩惱,占9.6%;

四是因家庭帶來的煩惱,占8.2%;

五是因老師處理問題不當而煩惱,占7.8%;

六是因心理發育偏異而煩惱,占6.4%;

七是因當班幹部而煩惱,占6%;

八是因不懂或觸犯法律而煩惱,占1.6%。

通過典型抽樣調查,得出結論:并不是人的童年無憂無慮,而是100%的存在各種不同因素的煩惱。

不完全歸納法中的科學歸納法又有求同法和求異法之分。

(四)演繹推理(又叫“演繹法”)

演繹推理也是常見的一種推理方法。它是一種從已知的一般原理,得出關于某種特殊結論的推理方法。它的推理方向與歸納推理相反,是從特殊到個别。

曆史上有“唐王三考祿東贊”的故事:

唐朝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是漢藏兩民族關系史上的一段佳話。藏王的求婚使者祿東贊,平時以聰明機智而著稱。他來長安之後,唐朝皇帝要當面考一考他。

先讓他到五百匹馬的馬群中,辨認各個小馬的母親。祿東贊叫人搬來上好的馬料,讓母馬舒适地吃飽。母馬吃飽之後,就昂首嘶叫,招呼各自的小馬來吃奶,于是祿東贊就把每一匹母馬的親生仔馬分清了。皇帝又叫人拿來一顆九曲明珠和一根線,讓祿東贊把線穿到彎彎曲曲的珠孔裡去。祿東贊捉了一隻螞蟻,把細線粘在螞蟻的腳上,又在明珠的另一面塗上蜜糖,螞蟻一聞到蜜香,就帶着線很快地從珠孔裡穿了過去。皇帝又叫人搬來一根兩頭削成一樣粗的巨木,讓祿東贊辨認哪頭是根,哪頭是梢。祿東贊懂得樹木根重梢輕的道理。他吩咐人把木頭放到禦河裡去。禦河裡的水流得很慢,木頭浮在水面上緩緩地漂流着,輕的在前,重的在後。祿東贊就準确地指出了哪頭是根哪頭是梢。

聰明的祿東贊就是運用演繹推理來解決唐朝皇帝出的三道難題的。他把平時已經掌握的一般原理運用到具體場合中去,從而得出了一個個具體的結論,解決了這三道難題。這種從一般原理出發得出特殊的結論的推理,就叫演繹推理。

以第三題為例,祿東贊是這樣推理的:

1.木頭都是根重梢輕,在流水中根在後梢在前(大前提),

2.這塊巨木是木頭(小前提),

3.所以,它也根重梢輕,放在流水中也一定根在後梢在前(結論)。

這種有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組成的演繹推理,又叫做”三段論”。

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有密切關系。作為演繹推理的大前提的一般性原理正是借助于歸納推理得來的。如果歸納錯了,那麼再用這個錯誤的一般性前提來演繹,也就得不出正确的結論了。明代劉元卿編的民間笑話集《應諧錄》中,有這樣一個笑話。

某村有一個土财主,家裡過得很富裕,可是幾代人都不識字。有一年,這位土财主聘請了一位教書先生教兒子識字。教書先生讓他的兒子拿着筆畫一劃,說:“這就是‘一’字。”又劃兩劃,說:“這就是‘二’字。”又劃三劃,說:“這就是‘三’字。”土财主的兒子非常高興,把筆一扔,回去告訴他父親:“我會了!我會了!何必麻煩先生,還要給他支付薪水。把他辭退了吧!”土财主十分高興,聽了兒子的話,支給先生薪水,把先生辭掉了。過了一些時日,土财主要請一位姓萬的人來喝酒,讓兒子早晨起來寫一份請帖。兒子寫了很久沒寫出,父親去催促他。這位财主少爺惱怒地說:“天下的姓多得很,他為什麼偏姓萬呢?從早晨到現在,才完成了五百劃呢?”

這位自作聰明的财主少爺在邏輯推理上犯了雙重錯誤。他先犯了歸納推理的錯誤,然後又犯了演繹推理的錯誤。他從一字一劃、二字二劃、三字三劃這些個别現象中,歸納出了“凡是表示數目的字是多少就多少劃”這樣一個錯誤的全稱判斷,犯了“輕率概括”、“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接着他又把這個錯誤判斷當大前提,加上“萬字表示萬數”這個錯誤的小前提,從而推出了“萬字萬劃”這個荒唐可笑的錯誤結論,犯了演繹推理中前提不真實的邏輯錯誤。

(五)類比推理(又叫“類比法”)

類比推理是根據兩類不同對象某些屬性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這兩類對象的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推理形式。類比推理的推理方向是“由此及彼”。

魯班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巧匠,傳說他有一次承造一座大宮殿,需要大量木料,他打發人上山去砍樹。當時還沒有鋸子,隻能用斧子砍,工效很低,木料供應不上,他很着急,就親自上山去看看。他在爬山時,手拉着絲茅草,一下子就把手指頭給拉破了。魯班非常驚訝,一根小草為什麼這麼厲害?他左看右看,發現些茅草兩邊有許多小細齒,十分鋒利,用手指頭去扯,就會劃破手指。這一下把魯班提醒了,他想:如果像茅草那樣,打成有齒的鐵片,不就可以鋸樹了嗎?他和鐵匠試制鋸片,拿去鋸樹,果然成功了。魯班從絲茅草的鋒利小齒會拉破手指頭,推想出帶齒的鐵片可以鋸樹,他用的就是類比推理。

由于類比推理的根據是不充分的,因此他的結論不一定可靠,是帶有或然性的。但是因為類比推理可以啟發思想,開闊思路,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通過類比推理提出的假說經過驗證後,就可以成為可靠的科學知識,所以,在自然科學中它還是被廣泛地運用着。科學史上的一些創造發明和重要發現,如哈裡斯沃斯的發明紡紗機,施溫的發現動物細胞中的細胞核,牛頓的發現萬有引力,瓦特的發明和改進蒸汽機,盎布魯格發明“叩診”,和類比推理都有密切關系。

盎布魯格(1722—1809)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一次,他的一位病人死了。他發現死者胸膛裡充滿了濃液。他想:為什麼他活着我沒發現呢?他想起當小酒店主的父親時常用手拍擊酒桶。聽聽裡面有多少酒的情景。胸腔裡有液體,不就像酒桶裡有多少酒嗎?為什麼不試一試呢?于是在醫療工作中開始叩擊病人胸膛。這樣,他不僅發現了病人胸腔裡的液體,而且發現了肺結核實變和肺炎實變。經過七年的研究,于1761年發表了《新發明》一書,把他的方法稱為“叩診”。直到今天,叩診還是醫學上常用的一種檢查方法。

他的推理過程是:

酒桶的形體結構是筒形的,叩擊酒桶可推知裡面有多少液體;

人的胸膛的形體結構是筒形的;

所以,叩擊胸膛可推知裡面有多少液體。

在進行類比推理時,要防止犯“機械類比”或“比拟不倫”的錯誤。所謂“機械類比”或“比拟不倫”,就是采取對象之間偶然的表面相似之點作為類比的根據,或是把實質上不同的東西生拉硬扯地拿來進行類比。西方有些神學家把世界和鐘表進行類比,以證明上帝的存在。他們說:鐘表有構造有規律,世界也有構造有規律,既然鐘表是由人制造出來的,可見世界也必然有個制造者,這個創造者就是上帝。這種類比是錯誤的,因為有創造、有規律和創造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鐘表有創造者,不等于世界也有創造者。

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的推理方法是各不相同的。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類比推理是從特殊到特殊或從一般到一般。三種推理的結論的可靠程度不同,歸納推理的結論有的可靠,有的不一定可靠;演繹推理的結論隻要前提和形式正确,結論是可靠的;類比推理的結論不可靠。三種推理有各自的優點,歸納推理的說服力強,演繹推理的證明力強,類比推理的啟發性大。我們要掌握這三種推理形式各自的特點,這樣就能運用得恰當。如果能善于把這種推理形式結合起來運用。就能加強推理的邏輯性,加強說話和寫文章的邏輯力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