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石
清 /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譯文】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
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品讀】
大清乾隆年間的揚州,正如杜牧詩中所贊的“春風十裡”,是文藝青年們向往的詩畫聖地。有位老者晚年辭官後回到揚州,以賣畫為生。他很個性,畫作主題永遠不變,隻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他很任性,賣畫專挑買家,人品不好,出高價不可得,品性純良,可以分文不取。這位怪咖就是詩書畫都很了得的鄭燮(x i è ),号闆橋,人稱闆橋先生,為“揚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鄭燮(x i è )
鄭燮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鼎盛時期——康乾盛世,他的科舉之路也是很奇葩地跨越三位皇帝:康熙五十二年(公元 1713 年)的秀才,雍正十年(公元 1732 年)的舉人,乾隆元年(公元 1736 年)的進士。彼時,鄭燮已經四十三歲,6 年後才真正進入官場,在山東的範縣和濰縣做過兩任知縣,清正廉明,愛民如子,政績顯著。因大災之年自行開官倉赈濟災民,得罪官員而離職返鄉。
鄭燮還是一個睿智的哲學家。他有兩幅匾額:“難得糊塗”和“吃虧是福”,關于它們的傳說故事有很多版本,我們就不去追尋。
鄭燮在“難得糊塗”下注解到:“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同“着”,讀 z h ā o ),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這裡的“糊塗”是大智若愚、外癡心明,是自我修行的至高境界。“吃虧是福”是與他人相處的至善法則,其中蘊含着樸素而深刻的哲理: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鄭燮對此也有解說:“為人處,即是為己處。”當我們内心寬廣,不計得失,就會得到生活更多的回饋。
正是這樣的佛系思想,鄭燮在揚州的晚年生活,才剪輯為最恬淡最詩意的影像:一肩明月,兩袖清風,蘭竹相伴,黃犬在側,書畫為友。這樣的怪味人生,令衆生豔羨。
此詩是一首題畫詩,題于鄭燮的《竹石圖》上。詩人在贊美破岩之竹的堅勁頑強中,隐寓了自己不同流俗的剛硬風骨。杭州師範大學王崧舟老師在解讀這首小詩時,把竹和人的交互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見竹是竹”;第二層次,“移情于竹”;第三層次,“人與竹化”。詩人畫竹寫竹的深意需要我們細細品味。
“咬定青山不放松”,運用拟人手法,刻畫竹的生長環境。不是青山孕育了翠竹,而是翠竹主動努力和堅持的結果。一個“咬”字使竹人格化,“定”和“不放松”強調“咬”的程度,力道十足此句重在描寫翠竹附着青山的形象,表現出竹子在自然中頑強共生的精神。
“立根原在破岩中。”從大背景到微環境,從一片群居的竹林到一根個體的竹子。此竹的傲然之氣來自于腳下堅硬的岩石,當年深深紮根積蓄力量,今日穿透岩石全然不懼。竹和石是一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就是彼此的尊重和成全。
“任爾東西南北風,千磨萬擊還堅勁(j ì n g )。”這兩句是主旨句,“堅勁”是全詩的詩眼。無論寒暑侵襲,我自咬定青山,這是一種理想的堅守;無論狂風肆虐,我自巋然不動,這是一份信念的堅定。“千磨萬擊”,曆經挫折,不離故土;“東西南北”,無懼考驗,不忘初心。在任何險境中,始終秉持從容
自信,剛直不屈,這就是勁竹的品性,更是君子的風骨。
鄭燮的詩畫人生告訴我們:你若心中有勁竹,世人看你猶勁竹。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你若精彩,時光不負。你看世界的樣子,正是世界看你的樣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