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西蜀第一山旅遊過都知道的東西

西蜀第一山旅遊過都知道的東西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30 08:11:58

打卡時間:宋淳祐十年(1250年)、寶祐六年(1258年)

打卡地點:零陵、祁陽

西蜀第一山旅遊過都知道的東西(千年打卡勝地峿山一何青)1

李曾伯畫像(資料圖片)

西蜀第一山旅遊過都知道的東西(千年打卡勝地峿山一何青)2

李曾伯浯溪題刻拓片

西蜀第一山旅遊過都知道的東西(千年打卡勝地峿山一何青)3

《可齋續藁後》卷十《入祁陽縣界即事》

西蜀第一山旅遊過都知道的東西(千年打卡勝地峿山一何青)4

《可齋續藁後》卷十《過永州道間》《永州城南一士夫家可愛》

宋甯宗慶元四年(1198年)中秋節臨近之際,一個男孩出生于浙江嘉興某官僚家庭。追根溯源,他的家庭背景頗為顯赫。

曾祖李浦,北宋懷州人,卒後贈龍圖閣直學士;祖父李邦彥,官至尚書左丞,後進太宰。遺憾的是,身為宰相卻無所建樹,隻懂得阿谀奉承,面對金軍侵宋,居然束手無策,人稱“浪子宰相”。

奇怪的是,其父名不可考,官不可考。從他的詩文記載來看,其父曾在荊蜀之地做官,對他的影響很大。

他出生在官宦世家,曾祖和祖父的事迹在《宋史》裡面均有記載,父親也曾多地為官,但他不是靠恩蔭入仕,而是靠自己的實力被主官招入幕府的。

最讓我驚訝的是,他居然沒有參加科舉考試,誰知道他于何年何月通過什麼手段進入南宋幹部隊伍的。

此外,不知什麼原因,他的文集中請辭甚多,每次升遷之際都上奏請勉,好像很不情願當大官,是被趕着鴨子上架的。但是,無論皇帝把他放到哪裡,他都能出色完成任務。

他能文能武,智勇雙全。他既能寫詩填詞、指點江山,又能率兵衛國、揮劍禦敵。

他一生從軍,任責邊疆,七次擔任制置使,修築了泰州、壽春、泗州、靜江、襄樊、潭州等一大批城池,鞏固了當地邊防。

他關心國家的生死存亡,殚精竭慮為國分憂,不辭勞累建言獻策。

他曾疏奏三事:答天心,重地勢,協人謀。

他也曾建議:邊饷貴于廣積,将材貴于素儲,賞與不可以不精,戰士不可以不恤……所提建議,能切中時弊,為士大夫中之少見,是為真正的國之棟梁。

他,就是南宋名臣、著名詩人詞家李曾伯。

警急烽常報,傳聞檄屢飛。

開禧二年(1206年),剛滿九歲的李曾伯離開了家鄉,追随為官的父親輾轉湖北安陸。時值宋金争戰,宋人屢嘗敗績。在金兵的追剿下,父親陰沉的臉龐和百姓流離失所的慘狀,深深地印在了李曾伯年幼的腦海中,紮進了他那顆幼小的心靈。

後來,他又追随父親去了四川,耳濡目染的盡是外來的入侵和民族的苦難。而他骨子裡的那份愛國基因,也逐漸被點燃成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

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

在李曾伯看來,當國家處于危難之際,每個人都該站出來為君分憂,為國赴難。

理宗紹定三年(1230年),三十二歲的李曾伯由儒林郎改差知襄陽府襄陽縣,主管勸農營田公事。嘉熙元年(1237年),為沿江制置司參議。三年後,升朝請大夫。淳祐二年(1242年),四十四歲的李曾伯遷江東轉運判官、淮西總領,成為一方諸侯。

淳祐四年(1244年),李曾伯升職。《宋史》載曰:“四年春正月,李曾伯寶章閣直學士,依舊淮東安撫制置使、知揚州兼淮西制置使。”這一年,蒙古大軍的鐵蹄踏入安徽,猛攻壽春城,曾伯挺身而出,堅守陣地,保持城門不失。第二年(1245年),理宗欲升李曾伯任天章閣直學士,沒想到遭他堅決謝絕。

淳祐六年(1246年)正月四十九歲的李曾伯申請放歸田裡,未獲允許。

不料到閏四月三日,他以台谏論被罷職回家。

我心昭昭,日月可鑒!

淳祐九年(1249年),閑居三年的李曾伯被重新起用,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轉運使。這是他第一次路過永州。大約是閑得太久,他心急火燎地趕往靜江(今桂林)赴任,沒有心思遊覽沿途山水。

淳祐十年庚戌(1250年),在廣西幹了才一年的李曾伯,奉旨出任京湖安撫制置使、知江陵府。這次,他們全家坐船順流而下,遊覽了浯溪,正式打卡永州。

五十三歲的李曾伯在一幫朋友和弟弟李曾仕、三個兒子,以及侄子等人的陪同下,踏上了浯溪這塊馳譽天下的書法殿堂。

浯溪是中國摩崖石刻的一處寶庫,曆代名家題刻甚多。見到心儀已久的名家摩崖石刻,衆人十分高興,禁不住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唯有李曾伯,在浯溪轉了一圈之後,回到顔真卿跟元結合作的《大唐中興頌》前,久久不願離開。

仰望着這方巨幅摩崖石刻,李曾伯想起顔真卿和元結在“安史之亂”中的表現,想到他們憂國憂民的情懷,再回憶起自己在兩淮任上與蒙古兵厮殺的情景,而蒙古兵謀劃迂回雲貴出擊廣西,而自己在靜江任上僅一年,還來不及修築好城牆現今又要趕赴荊州抵禦侵略者,這與當年元結出使道州、顔真卿去叛軍營中勸降,是何等的相似啊!

這浯溪的山青水綠,應該跟顔、元當年所見一樣吧。兩位賢人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範,身為臣子,就該像他們一樣愛國啊!

想到這裡,李曾伯忽然有了寫詩的沖動,他去到旁邊的顔元祠,要了筆墨紙,揮毫寫下一首《庚戌過浯溪讀中興碑》:

峿山一何青,浯水一何綠。

上有唐朝碑,蒼崖與天矗。

清廟倣遺音,靈武号實錄。

其筆走風雷,其文貴金玉。

曾經兩賢手,足耀千載目。

後來紀名氏,前鑱後且續。

豈無黃絹辭,中寓白圭讀。

一辭不敢措,我懼此碑辱。

雖然勿泥古,詠歎豈不足。

嶽将降甫申,吾皇車攻複。

将墨東海水,且汗南山竹。

勒功岱嵩頂,豈但清溪曲。

一同而來的朋友建議李曾伯把它刻到《大唐中興頌》的旁邊去。李曾伯想了想,搖頭說:我等何德何能?在顔、元巨制旁邊題刻,簡直是對他們的侮辱啊!

有人問: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你們看看那些人,來這裡都留下了石刻的,我們好不容易結伴來一趟浯溪,為什麼就不能留下點什麼呢?

此話一出,大家議論紛紛,都說應該留下一點痕迹。

李曾伯無奈,隻好說:我們就把名字刻在一處石頭上算了。說完,又揮毫寫下:

河内李曾伯自桂易荊來觀,賓客臨川羅亨祖、清湘趙畲夫、管安昌,清江李攀龍,弟曾仕,子杓、杞、杍……

淳祐庚戌夏五月十六日

這些内容真的被刻在浯溪的石頭上,成為他們第一次打卡此地的曆史見證。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李曾伯以廣西經略安撫使出任安撫京湖制置使。到任不久,就組織修複了郢州城,并遣高達、王登等率部收複襄、樊二城。随後進行鞏固,為後來宋軍的長期固守打下了基礎。

寶祐元年(1253年),蒙古将古納圖率軍南下進攻襄陽。李曾伯早有防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趁部分蒙軍渡過漢水立足未穩之際,遣襄陽守将高達率軍向蒙軍發起進攻,“以三千之師,破三萬之敵兵”,并取得荊蜀三十年難得一見的大捷。

寶祐二年(1254年)閏六月五十六歲的李曾伯出任四川宣撫使,兼京湖制置大使,進司夔路,诏賜曾伯同進士出身。

身經百戰、年過半百才拿到文憑,并且成為南宋朝廷重臣,除了他李曾伯,還會有誰?

寶祐五年(1257年),年屆花甲的李曾伯在四川幹了将近三年,于正月一日,被任命為荊湖南路安撫使兼知潭州(治今湖南長沙)。同年底,依舊資政殿學士、湖南安撫使,兼廣南制置使,移司靜江府,主政湖南和廣西。

丈夫誓許國,憤惋複何有!

從李曾伯的詩文中可以得知,他第二次去靜江,走的是陸路。而且,一邊走,一邊跟朝廷和廣西那邊保持着聯系。

當他走到衡陽時,寫了一封信《至衡州奏東安縣塞丁事》,向宋理宗報告自己的行蹤和所遇到的突發事件:

臣今月十九日未時已至衡州,得廣西經略司報到,思明州申狀亦言:安南國被敵事,然也未見虛實端的,得印應飛書見,遣廖揚孫将行,臣本今早即起,離衡陽,适據永州。申今月十五日以後,本周東安縣為管下牛鼻寨下聚衆焚蕩劫掠,未免留此一日,區處調兵及委官措置招捕,并已具申樞密院,外臣果日即便起離衡州,謹錄奏聞,伏乞睿照。

衡陽以南百餘裡,就是永州祁陽界,進入祁陽境内,他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詩《入祁陽縣界即事》:

境入祁陽驿堠迢,道旁煙火頓蕭蕭。

茅岡叢篠路磊砢,蓬舍扃柴人寂寥。

市粒頗艱緣歲儉,野芳交發自春饒。

扶藜勇過黃罷嶺,知竭精忠答聖朝。

在縣驿休息之後,第二天繼續南行。

從祁陽到永州有七十八裡路,他們出了祁陽縣境,進入零陵縣境,離府城越來越近,但無奈天黑,加上李曾伯已經六十歲,身體不如從前,他們隻好借宿于村。為此,李曾伯又寫下一首詩《将到永州宿村舍》:

野宿孤村迥,山行十裡荒。

犢眠衰草壤,馬踏落梅香。

入眼春晴薄,打頭風勢揚。

莫嗟登陟苦,明日年潇湘。

一邊趕路,一邊處理公務。正月二十六日,總算到了永州。

李曾伯原本身體有些不适,加上處理永州下轄的東安縣突發事件,所以沒有什麼心情遊覽永州的各個文化景點。黃昏時,他信步而行,居然走到城南,看見一戶人家院内種了不少竹子,院子角落還種有梅花,十分雅緻,打聽之下,原來是一位歸隐的士大夫,不由得産生了羨慕之情,心裡很想像這位士大夫一樣歸隐到鄉野,為此寫了一首詩《永州城南一士夫家可愛》:

二水城南路,誰人處士家。

不為軒冕累,盡洗市廛華。

庭立竹千個,牆留梅數花。

吾廬歸未得,對此重咨嗟。

在永州待了一晚,李曾伯第二天下午繼續趕往桂林,并寫下《至永州奏安南及東安事》向理宗皇帝報告情況。

從永州去桂林,走的是湘桂古道。那天下午,李曾伯一行辭别永州諸位下屬,過黃葉渡之後,沿愚溪溯流而上,往西而行。

溪水清清,如同曆史之鏡。想起中唐詩人柳宗元昔日谪居永州十年,因改冉溪為愚溪而悟道,最後在此孕育成自己偉大的思想和創作出諸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成為永州人民數百年來一直緬懷的對象,李曾伯以一首《過愚溪》對柳宗元發出了由衷的感歎:

為底先生此水居,正緣不解學顔愚。

身雖樂彼溪山似,名不期而天壤俱。

往事勿言今已矣,當時豈意在茲乎。

拟招故老窮佳勝,煙草蕭蕭宅一區。

走了十來裡,天色将黑,李曾伯一行借宿于村。

第二天繼續向西,偏離了愚溪,盡是陸路。走了三十餘裡,遠遠地看見一個驿站,想起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李曾伯有感而發,随口吟出一首詩《道間紀事》:

漸遠零陵道,前瞻驿尚賒。

路傍多古木,村外少人家。

礙眼雲遮岫,薄情風落花。

堪憐豔陽月,汩汩走塵沙。

望梅止渴,信心倍增。大家努力行進,來到驿站,卸擔歇息,打聽之下,這裡離廣西全州不遠了。他有感而發,叫随從拿出筆墨,在驿站的牆壁上題寫了一首詩《永州四十裡頭偶賦題郡驿》:

病軀羸馬陟崔巍,撲面征塵抖擻開。

萬古春愁借山隔,幾番風信把花催。

染成湘淚笑鄰竹,飄作壽妝嗟辱梅。

撚盡吟髭無奈困,亟呼茗碗勝村醅。

在這首詩中,他發出了一種無奈的歎息,渴望能得到人們的理解。

是的,作為南宋末年的文臣武将兼于一身的代表人物,李曾伯的部分詩詞比較典型地反映出當時士人的矛盾心态和情緒:在外來入侵日益頻繁的情況下,士大夫們雖有對國家命運岌岌可危的憂患意識,心胸憤慨難平,但又常常無計可施。

李曾伯因為上次被免職,消極情緒一直籠罩在心頭,躲避世事,歸老林泉,已成為他的一種時常期盼。所以,他屢屢請辭,令宋理宗趙昀和繼任者宋度宗趙禥都不喜歡,加上奸相賈似道作梗,讓他屢不得志。否則,他可能早就像他祖父李邦彥一樣擔任宰相了。

幾度欲歸去,回眸情更深。

是年二月二日,李曾伯一行進入廣西靜江府界。在回望永州界的那一瞬間,李曾伯幾乎淚目。他心裡很想留在湖南幹一番事業,無奈理宗要他兼顧廣西。身為臣子,他不得不遵旨,将最後的精力奉獻給了八桂大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