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話清明
文/邺夫
清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屬農業24節氣之一。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逃亡在外,追随者介子推割腿肉讓他充饑,晉文公即位後,将介遺忘,介子推和老母隐居深山。晉文公想找他時,放火焚山,發現介子推和老母抱體身亡。晉文公痛失知己,進行祭拜,這便是清明最早的記載。距今已有2500年之久。
據曆書紀載:“春分後15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世當氣清景明,萬物極鮮。因此得名”。清明時節,氣溫升高,雨水逐漸增加。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我國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之說,
清明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祭奠先人的節日,按照習俗,掃墓時,人們要帶酒食,果品。将紙錢到墓地焚燒,培上新土,再植新枝,然後叩頭祭拜。最後吃掉供品,即為祭悼完成。
清明是紀念革命先烈的重要節日,每年國家都舉行公祭,向為國捐軀的英烈敬獻花籃,追思他們的豐功偉績。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最佳時機。
二00六年五月二十日,國務院批準,清明節為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節日,更顯示出國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決心,讓偉大的中國夢早日實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