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祝福語錄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祝福語錄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18 18:12:12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祝福語錄(節日臘月二十三)(1)

  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在北宋時,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節”,意為立春前後,年節之交。南宋時則稱為“小節夜”。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更有地區是臘月二十五,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無規矩不成方圓,光知道習俗還差着遠呢。

  你知道該怎麼做嗎?

  祭竈文化

  祭竈 ,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 菩薩 ”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 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 ,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竈王龛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隻畫竈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竈王奶奶 ”。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中間是竈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

  竈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竈神的地位。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 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祝福語錄(節日臘月二十三)(2)

  祭竈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饧,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饧闆”的民諺。糖、饧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竈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後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竈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竈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為竈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竈台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

  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将竈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竈”的說法,祭竈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竈的角色。

  送竈,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竈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竈壁神龛中的竈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将竹篾紮成的紙馬 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竈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的地方,還将糖塗在竈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别說。”這是用糖塞住竈王爺的嘴,讓他别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辇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于竈上使司命(竈王爺)醉酒”的記載。

  由于一般每家在竈台附近貼有竈神畫像,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人們用糖塗完竈王爺的嘴後,便将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稭和松樹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竈君像請出神龛,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 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着火叩頭,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這個過程便被稱為辭竈。送竈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竈君歌,跳送竈君舞,名為“送竈神”,以此換取食物。

  等到 大年三十再将一幅新竈神畫像請回貼上。而在中間這幾天内,由于沒有竈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衆賭博,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民以食為天

  祭竈節,民間講究 吃餃子 。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條。山區多吃糕和荞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人們喜歡将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祝福語錄(節日臘月二十三)(3)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竈君老爺要上天”。吃竈糖,竈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别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

  祭竈這天除吃竈糖 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 祭竈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

  民以歌為樂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着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 子;二十五,蒸團子 ;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 ;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 :“二十三,祭罷竈,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 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 心理。

  民以聯為祈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 。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内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别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

  常見的有 天地神聯 :“天恩深似海,地德 重如山”;土地神 聯 :“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黃金”;财神聯:“天上财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 面糧倉、畜圈 等處的春聯 ,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谷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内都貼“擡頭見喜 ”,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内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别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内容豐富,妙語聯珠。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祝福語錄(節日臘月二十三)(4)

  民以慣為敬

  祭社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掃塵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隻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内,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淨。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掃塵主要是将家裡進行徹底清潔,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豔奪目,顯示着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擡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龛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着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剪窗花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剪貼窗花内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馍。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竈君。“一家蒸花馍,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洗浴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幹淨,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婚嫁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别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二三炮仗入窗來,

  驚覺新春序幕開。

  願你們小年安康,

  願你們平安喜樂。

  願你們歲歲今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