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快到了,咱們買點元宵吧?”
“你是家中老大,你說了算,我就管着付錢”
“走,到XX超市去看看”
“好來,您老人家先請”
于是,直奔冷鮮食品專櫃。
“先生,這裡隻有‘湯圓’啊,怎麼沒有‘元宵’?”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吃什麼不行?”
“不行!你可要記清了,咱們是北方人,是要吃‘元宵’的,不是吃‘湯圓’好不好?”
“好好好,咱們問問商家吧”
很遺憾,商家的工作人員是也不知道,隻是強調她家的商場就買這個東西,說是都是一樣的東西。
“你們是商家,居然不知道他們的區别?”
“不知道!不都是差不多的東西?你知道它們的區别與來曆?幹嘛這樣較真?”
“姑娘,區别大了去!它們既牽扯到來曆,還有不同的吃法,它們真的不是一種東西”
“唉吆喂,難道你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姑娘,你這話說得可真有意思!還别說,我還真知道,我可以簡單地告訴你”
“好啊,你要是說得有道理,我做主,變戲法也變出包‘元宵’送給你”
“不需要!我還是能吃得起的!說起‘元宵’,它起源于人們敬奉道教的一位神明:‘太一’”
“東皇太一?”
“知道的不少”
“那是,我是看着童話書長大滴”
“可惜,這個‘太一’非你說的‘東皇太一’。
太一神,為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是漢代朝廷崇拜的主神、天帝,《漢書·郊祀志》裡記載:‘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漢代,于正月十五祭拜!”
“那就是‘供品’了?”
“不錯!供奉完了後,分賜給衆大臣,以示皇恩浩蕩。大臣回家後,全家分享,都覺得是美味,就命廚房仿制,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元宵’”
“那麼,‘湯圓’又是什麼來曆?”
“湯圓啊,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楚國,南方水鄉也,一次,昭王在長江邊散步,見水中有漂浮物,令人打撈,乃是一種外白内紅的甜美食物。
古人都迷信啊,昭王也不例外。他不認識,恰好,孔仲尼遊學來到楚國,于是,昭王就令人傳來孔子。
‘孔卿家,汝見多識廣,可知此乃何物?又主何兆?’
‘恭喜大王,賀喜大王。大王,此乃浮萍果也,得之主複興之兆’
‘善’
昭王欣喜,于是,敬獻神靈,并在宮中大擺筵席,令宮中禦廚仿照此物,做出美食,與衆大臣共享,以作慶賀之意。
‘大王,這種神物類似團子,不如大王給它命個名字?’
‘也好,此物在鼎中煮沸,連湯一起吃,那就叫湯圓吧,諸卿以為如何?’
‘大王英明’
要知道,‘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上行下效,那可是傳統啊,這事,終于傳遍了江南大地,大家都在做這種‘團子’吃。因為那一日,恰好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于是,漸漸地形成了正月十五吃湯圓的習俗”
“誰知道你是不是編的?”
“就是編的,也要有道理”
(未完待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