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這天,人們用來祭祖先和敬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日子。除此之外,人們還要進行驅逐瘟疫和鬼邪活動。這些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傩(nuo)。史前時代醫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一種法術“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我國一些偏遠的地區還有保留。
臘八節在我國流行曆史悠久,源遠流長,《風俗通》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祀先祖也。”炎帝神農氏之年開創了我國古代以農立國之根本,并且始作臘祭以告上蒼,形成了我國古代年終臘祭的開始。将“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南朝梁代的宋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确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
公元一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我國,由于佛教介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
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于深山,為了苦求人生真谛,他曾走遍名山大川。因長途跋涉,忍饑挨餓,骨瘦如柴,有一天,他走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昏倒在地。恰遇一牧羊女,把自己随身攜帶的食用雜糧、幹果等食物熬成粥,一口一口地喂他,把他救醒。後來他盤腿坐在菩提樹下,每天隻喝着牧羊女做的粥,苦苦修行,終于在十二月八日悟道成佛,普救衆生。
這一天各寺院都要煮粥敬佛,施舍衆生來祭祀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後由佛門祭祀善事發展為民間習俗。
目前,臘八粥的種類很多,有奶油粥、羊肉丁粥、八寶粥、五谷雜糧粥、雜糧幹果粥等,味道有甜、鹹、辣、酸,一應俱全,根據口味熬制。
粥中放的果品很多,如紅棗、蓮子、核桃仁,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淘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就開始燒煮,用微火熬,一直熬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
河津人也有過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在臘八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熬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還要給牲畜,雞、狗、貓喂一些,在門上、牆上、樹上抹一些,甚至往地上倒一些,以圖個吉利。
據老人們講,河津域内的人們,每逢臘八節必須吃“臘八粥”。但滿人入關以後,對漢人的統治十分殘酷,人們對滿人特别憤恨。滿人由白、黃、紅、藍等八旗組成,為了表示對滿人的憤恨,人們在臘八粥中加入面條,河津人把面條稱“齊子”,吃臘八齊子諧音“八旗子”,即是吃“八旗子弟”,以解對滿人的痛恨。人們把擀好的面條下入五谷雜糧熬制的粥中,再加入芝麻碎沫和調味品,稱作臘八齊子面。
古時的貯藏條件有限,人們必須将所産的果實曬幹才能長久保存。每到年終十二月,家中所有的食物都是幹物。古曰:幹物稱“臘”,用幹物祭祀神靈叫“臘祭”,臘祭之月叫臘月。這裡的“臘”是幹物的意思。
農曆的十二月稱臘月,其說法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臘八粥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祀祖先和神靈,“臘”從“肉”旁,就是用肉“祭祀”;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我國古代,天子、國君每年的年終之時都要祭祀神靈。祭祀時用儲存的幹物蔬果煮成粥,用其祭祀農神——八谷星,稱其為八臘之祭或稱臘八之祭。所用的粥就叫“臘八粥”。
八谷星是主歲豐儉之星。關于八谷,《本草》八谷注說:八谷者,“黍、稷、稻、粱、禾、麻、菽、麥也。”
臘八祭是祭八谷神的意思。臘八粥是用幹物熬煮的粥,用來祭祀神靈,不是用八種米果的意思。
中國人喝臘八粥的的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使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圓在一起食用。
臘八粥做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朋好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進行,該送的送出去,然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要保存着,吃了幾天卻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表示“年年有餘”的寓意。如果把粥能夠送給窮苦人家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