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朱甯
春節是國人最盛大的典禮,熬過冬至黑夜最長的一天,進入臘月,一切都熱氣騰騰起來,隴上各地的人們開始盤算過年的大小事體了——祭竈神、灑銀水、貼春聯……
隴上各地因地域不同,年俗的内容或細節也有所差異,但是,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年俗裡的年味,依然藏在各種過年的風俗之中。
雖然各地風俗不同,但是每種風俗都是“年味”的見證和對美好的期盼,虎年春節,記者來到了甘肅省高台縣的一處鄉裡,來體會這裡獨特的春節習俗。
春節從迎“祖宗”正式開始
團年飯一般都在太陽落山時準備好,但是在吃團年飯之前,卻要有另外一種儀式“請祖宗”,邀請過世的長輩和祖輩回到他們曾經生活的土地,一起過年。
全家人帶上紙錢、煙酒、茶和各種吃食到家門外幹淨的空地上燒紙、叩頭,恭請祖宗回家過年;而每家每戶“請祖宗”的祭品和紙錢,随着一家一戶的延伸,長長的“走出了”村外,指明了祖先回家的方向。燒完紙回家後,在祖宗的牌位前放上供品,然後焚香跪拜。請祖宗用餐後,全家人才能開始用餐。
一位長輩告訴記者,“恭請祖先是當地人及中華民族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另外還有一層含義,是讓子孫後代明白自己從何而來。”
說到這,老人告訴記者,正月初一,天蒙蒙亮就要起床,不能睡懶覺。人們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祖墳”祭祖,在祖先陵寝之處,祭祀祖先,在祖墳上“添一把土”“壓一張紙”老人告訴記者,每年的祭祖添土,是家族人丁興旺的見證,隻有不斷地“添土”,才能讓這幾百年的祖墳屹立至今。
祭祀是子孫後代與祖先溝通的一種途徑,不僅使子孫與祖先實現超越時空的對話,表達子孫之情,還體現了人類祈求生生不息、繁衍永續的美好願望。
在祭祖過程中,也并不全都是嚴肅,更多的則是歡聲笑語,在大人祭祖之時,幾歲到十幾歲的小孩在在附近的沙丘上嬉戲打鬧,生人與逝者的界限在這一刻模糊。
“攏火”祈求祛病消災
年夜飯最重要的就是吃餃子,餃子是大年三十當晚包好的,要早吃,寓意新的一年人勤地富。又是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财進寶”的含義。
在吃完年夜飯的餃子後,進行到當地春節最重要的環節“攏火”。根據清代光緒年間《甘肅新通志》的記載:“正月二十三夕,當門焚草,子女皆圍繞人跳躍……”。
當家家戶戶都将門前的柴火點燃時,一個個火堆将村民的臉照得通紅,整個村落變得充滿暖意。柴火點燃後,大家隻會站着看其燃盡嗎?其實,點燃隻是習俗進行的第一步,接下來的與“火”互動才是最大的亮點。
柴火燃燒到一定程度後,大大小小的孩子們便會摩拳擦掌,準備從火堆上跳“燎疳”,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夠祛除災病,将身上的黴運和晦氣燎掉,紅紅火火地迎接新年的到來。
大人們面對“燎疳”活動,隻會象征地跳一跳,然後退到一旁,等待儀式的正式開始。當年長的老人宣布開始後,在火堆周圍的衆人則開始圍繞火堆慢步行走,一邊走一邊念叨着吉祥的話語;而走的圈數也有講究,分為左轉三圈與右轉三圈,分别代表着祛除舊年的晦氣與迎接新年的美好。
儀式結束後,小孩開始與煙花炮竹作伴,在外漂泊一年的成年人則開始飲酒作樂。雖然是零下數十度的寒冷,但是也難掩火堆旁的熱情。
一旁的老人告訴記者,之所以這個儀式被稱為“攏火”,是因為想聚攏的不單單是火,也是親情和年味,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讓所有人聚在一起,聯絡感情才是最終的目的。最後,老人說道:“希望這個風俗能夠不斷地傳承下去,在很久以後,這片土地的年味會越來越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