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甘肅傳統婚禮習俗

甘肅傳統婚禮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2 18:15:29

  甘肅傳統婚禮習俗(傳統婚嫁禮俗之傳統婚典禮俗)(1)

  甘肅傳統婚禮習俗(傳統婚嫁禮俗之傳統婚典禮俗)(2)

  拜堂 娶親隊伍回到男家時,也并不是馬上進門,而是把花轎關在門外,俗稱此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的柔順些。花轎進門以後,又有許多儀俗。

  撒谷豆。即在花轎進門以後,撒谷、豆、草節等,用意是避邪。即避“三煞”(青羊、烏雞、青牛之神 ),傳說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現代新娘下轎(車)撒彩色紙屑,或許就是由此而來。

  新娘下轎以後,又有傳席之儀。所謂席,就是鋪在地上的紅氈。還有些人家有跨鞍的儀俗。要跨過馬鞍,“鞍”與平安的“安”諧音,這個儀俗的意義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平平安安。

  新娘入洞房之前,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儀式,那就是拜堂。俗稱“拜天地”,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

  拜堂之後,便是大宴賓客。婚宴作為重要的宴飲活動,自然有極多的講究,比如坐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

  鬧洞房鬧洞房,俗稱禳房,為禳去邪惡,迎得吉祥之意。舊時男女結合多是經人介紹,互相不熟悉,鬧洞房能夠讓他們丢掉生澀之感;鬧洞房還可以使親友熟識起來,顯示家庭的賓朋滿座,興旺發達,增進親友間的感情,鄰裡間的和睦。掌燈時分,不論輩分長幼,皆可入新房耍嬉、取鬧、逗樂,謂之“三天無大小”。讓新娘點煙、剝糖、或索要核桃、紅棗或有意刁難,借此取樂,鬧至深夜,由鋪床人“掃坑”、“鋪床”時才告結束。這夜,華燭高照,忌中途熄滅。

  聽房聽房也叫聽床。聽房者有兄嫂及同輩人,潛伏洞房外,竊聽小倆口私語。也有極少數公婆聽房的習俗。萬一無人去聽,即在窗外放一物件代替。

  婚後禮儀

  (1)回親

  婚後次日清晨,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去嶽丈家,稱回親新郎要吃嶽丈家特意準備的甜、酸、苦、辣水餃,意為夫妻雙方在今後的生活中要償甜酸苦辣。

  (2)回門

  婚後第三日,新郎與新娘一同攜帶禮物回家看望父母。俗稱回門。女家招待新郎,并贈以禮物。須在太陽落山前返回婆家。歸來後,于當日開始下廚做臊子面(俗稱試刀面),以鑒别新娘的廚藝。

  (3)站對月

  婚後一個月,新媳婦回娘家看望父母,在娘家住一個月叫站對月。在娘家的天數要比婆家的少一日。

  (4)躲燈

  新婚後的第一個正月十五日,忌婆媳相見,俗稱“躲燈”。新媳婦到娘家住一天,否則婆婆有雙目失明的可能。此為迷信之說。

  (5)酬媒

  男家為表示對媒人往來說合辛苦之謝意,在行聘後,要謝媒人,也叫酬媒、待媒。請媒人與本家親房會與一堂,承辦酒席,招待媒人。有的還給媒人買一雙新鞋相贈,對媒人的辛苦表示謝意。

  婚典禮俗(道具、衣飾) 婚禮上的“道具”很多,其中的項目是喜棚(喜棚是為了設宴招待客人所搭的臨時性建築)和喜房。這是喜事的門面,所以要布置的講究、漂亮,突出喜慶氣氛。比如窗框要漆成紅色,窗的四角繪彩色的蝙蝠象征“福”,取親的正中繪紅色雙喜字;嫁女的正中繪單喜字。門框上要帖喜聯。

  喜房也叫洞房,是新夫婦的居所。新房的門口照例要帖喜聯,窗上要帖雙喜字,屋頂角也要帖幾個喜字。桌上則要放一些祝福早生子、多生子、生貴子的紅棗、花生、桂圓、石榴等等。

  秤杆這是挑蓋頭用的。秤諧音“稱”,取“稱心如意”的意思。

  弓箭有的尋三支羽箭在花轎上,有的置于男家院裡香案上的鬥中,有的則是由兩人拿着,夾花轎而行。

  馬鞍多放在男家門口,花轎到的時候,新人從花轎中出來,必須雙雙從鞍上跨過,取“平安”之義。

  鬥放在男家院中或香案上,盛五谷,紅紙封口,或插入弓箭、秤杆,意思是“糧食滿倉”。

  鏡子或用來裝飾花轎,或由新娘來時揣在懷裡,或放在鬥中,意思是照妖驅邪、破暗宜家。

  服飾新郎一般穿長袍,新娘穿紅稠襖褲,富有人家新娘則鳳冠霞帔,繡花鞋也是紅底,上繡鴛鴦、梅花、蓮花等吉祥圖形。

  蓋頭是蒙在新娘頭上的一塊紅布。它的原型是古時的罩面紗。蓋頭從新娘離開閨房的時候蒙上,一直到男方洞房裡才由新郎用秤杆挑去。

  被褥鋪設主題多選擇吉慶的龍鳳雙喜、鴛鴦等,色調則多取紅色。

  禮儀人員舊時對禮儀人員有特别的要求,必須是“全福人”,即上有丈夫(或妻子),下有孫男弟女,相屬又不能和新郎、新娘相克。此外的忌禁也比較多,比如孕婦不能參加婚典活動等。

  人際關系在鬧洞房這一儀俗上表現得也十分突出。俗語說:“新婚三日無大小”,就是說,新婚未過三天,都可以找新娘子逗笑,戲耍。在這種時候,姐夫與小舅子、小姨子之間,長嫂與小叔子、小姑子之間,這種關系更為随便,可以嬉笑逗樂,不能變臉、惱怒。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以後,人際關系以及婚嫁雙方的生活又正常起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