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苟延殘喘”出自宋·陳亮《與範東叔龍圖》:“亮自七八月之交,一病垂死,今幸苟存延喘,百念皆已灰滅。”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苟延殘喘乎?”
“苟”字表示暫且、勉強;“延”字表示延續;“殘喘”表示臨死前的喘息。成語基本含義為:勉強延續臨死前的喘息;比喻勉強維持每況愈下的生存狀态。
明朝有這樣一則寓言:說是東郭先生趕着一頭驢去中山地區謀求官職,路上遇見一隻被打傷并被追趕的狼。狼伸着頭,擺動着尾巴,苦苦哀求說:“先生是願意救助世間萬物的,請讓我躲在您裝書的布袋裡,使垂危的生命暫且得到延續吧。”東郭先生看着狼可憐的樣子,就答應了它的請求,使它躲過了獵人的追捕。
誰知危險過去後,狼馬上顯出了本相。它揮舞着爪子,撲向東郭先生,要吃掉他!正在這時,來了一個老農。東郭先生和狼向老農訴說了經過,請老農裁判。老農想了一計,就用計引誘惡狼重新進入布袋,并幫助東郭先生殺死了這隻惡狼。
“喘”(chuǎn)字是個有聲會意字,篆文寫作,從口從耑,“口”表示嘴巴;“耑”(duān)表聲兼表意,甲骨文寫作,從止從老從水,“止”表示行走,“老”表示拄杖老者,“水”表示水流、水域,“耑”字形義為拄杖老者涉水過河。有的甲骨文簡化寫作,從止從個從水,“止”表示行走,“個”表示站立的人,“水”表示水流、水域,“耑”字形義為一人涉水過河。因涉水過河必須選擇距離(直線)最短最淺處,并專心緻志安全地從一邊到達另一邊。故“耑”字既有正直、專心等義,又有一邊、一頭、終點等義,如耑意即專意;耑人即專人;耑函即專函;開耑即開端;端緒即頭緒等。可見,“耑”是“端”的初文,通專。許慎《說文解字》“耑,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此解不妥。“耑”在“喘”字中表義為拄杖老者。口與耑兩形會意,“喘”字本義為氣喘籲籲的拄杖老人。故有喘息、喘氣、咳喘、哮喘、殘喘、喘喘、喘急、喘呼、大喘息、氣喘如牛、喘息未定、吳牛喘月、苟延殘喘等說法。
許慎《說文解字》“喘,疾息也。從口耑聲。”即急促地呼吸。《廣韻》“喘,喘息。”《正韻》“喘,微言。”即小聲說話。此解為引申義。《莊子•大宗師》“喘喘然将死。”《荀子·臣道》“禮義以為文,倫類以為理,喘而言。”這裡“喘”字表示有節奏的、小聲的。(第174講)
作者:範登生,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
責編:恬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