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疼愛我們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把大魚大肉拼命往我們的肚子裡塞。而我們生病受傷的時候,反而有一種叫“發物”的千萬不能吃。可是,問題來了,好像好吃的東西,都是發物。據說,吃了發物,會讓傷口不愈合,疾病加重。這可怎麼辦?那麼到底什麼是發物?它真的如我們想象中的會誘發身體的某些隐疾,甚至加重現有病症嗎?本文就來介紹一下。
其實“發物”來源于許多中醫典籍。比如,《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肉大熱,熱病及天行病、瘧疾後,食之必發熱緻危。”“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鲋,腥臊陳臭諸物;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姜、諸果、諸滑滞之物。”雖說以上食物大多都是由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組成,但是在身體虛弱亟待恢複之時,為什麼這些食物又會加重病情呢?
現代醫學到底有沒有“發物”?人體的免疫力,重要的組成就是血壓中的“免疫球蛋白”,發揮着對抗疾病的作用。聽到這個名稱,就知道“免疫球蛋白”的構成就需要機體攝入足夠的蛋白質。但是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牛羊肉、魚蝦,都是所謂的“發物”! “發物”幾乎囊括了大部分營養豐富的食物。這不是免疫力和“發物”相互矛盾了麼?
“發物”和“忌口”,有什麼區别?
其實,“發物”最早來源于傳統醫學和民間習俗而總結出來的“忌口”,在中醫看來,不同的病症對應不同的事物忌口。
比如說:
1、腹瀉、便秘、胃腸功能不好的患者,少吃蔥、姜、蒜等辛辣和糯米、油炸食品、燒烤、堅果等等食物;
2、過敏的患者(如荨麻疹、濕疹),需要暫時告别海鮮、魚、蝦、蟹、雞蛋等食物;
3、痛風的患者,更要減少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比如海鮮、豆類、紫菜、香菇等等;
4、糖尿病患者,就不要吃澱粉、米飯、甜品等升糖水平高的食物。
其實,所謂的忌口就是在特定疾病期間,不吃特定的食物,沒有絕對的“忌口”!
吃的好腫瘤長得快,不吃飯腫瘤長得慢?
曾經有一種說法,吃的多腫瘤就長得快,所以腫瘤病人不能多吃。事實真的是如此麼?
腫瘤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必然與正常組織争奪營養,而在這場争奪戰中,正常細胞永遠是失敗者,所以如果不進行營養支持,首先受損的往往是正常細胞和組織器官。
很多人認為癌症病人隻能吃素,或者不能多吃,其實素菜裡的主要是纖維素,有效的營養成分含量是非常有限的,熊貓一天需要吃30公斤竹子,而牛羊更是從睜開眼睛就開始吃草,直到睡着。人類的食量,如果不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脂肪,是一定會缺乏營養的,特别是對于癌症患者。
所以,癌症病人需要高蛋白飲食,避免蛋白質吸收不足、肌肉流失;油膩的食物也不是癌症患者的禁忌,食用油中的脂肪酸、甘油也是人體能量儲備的重要成分;甚至為了鼓勵癌症患者多進食,習慣吃辣的患者,也不應該禁止吃辣。
不吃飯餓死癌細胞,癌細胞确實會被餓死,但是,先餓死的一定是患者本人。
人體的複雜構成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發物”和“非發物”,單純以是否“發”來決定是否吃某種食物,未免顯得過于簡單粗暴,因為對于人體來說,食物的量、烹饪方法、攝入時間都對免疫力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剛做完手術就一碗肥膩的雞湯喝下去,引起嘔吐和腹瀉,可不能賴到 “發物”上來。
對于大病初愈的人來說,胃腸道功能紊亂,短時間進食高蛋白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所以恢複飲食當然需要循序漸進。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積極的詢問醫生的意見,對我們的健康養護是非常有幫助的,祝大家都能夠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