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問“金庸的故事憑什麼成為武俠小說界的頂流”,除了故事本身足夠精彩之外,還在于金庸将各部作品融入了同一個武俠體系中,形成了統一的世界觀,再加上他在多部作品中都加入了時代背景的設定,讀者便能更為直觀的感受到他筆下的武林傳承。
若是将金庸故事按着時代順序通讀下來便不難發現一個問題,他筆下的武林是在不斷衰敗的,那些武林高手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句“長江後浪推前浪”似乎并不适用于金庸武俠體系。
(掃地僧劇照)
比如《天龍八部》時代那段譽的六脈神劍、鸠摩智的火焰刀、掃地僧的三尺氣牆皆是能化氣為形的神功,幾乎趨近魔幻程度,可到了南宋、明朝背景的故事中哪還有這般神奇的武功,清朝背景的幾部作品中,武林整體水平就更是衰敗了,可武林不斷衰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統一的世界觀
要證明金庸筆下的故事之間有傳承關系,首先要證明世界觀的确是統一的。
《越女劍》中越女阿青在與白猿嬉戲打鬧時悟出了所謂的“越女劍法”,後來越國武士偷看阿青舞劍,學了那劍法的殘篇,再傳到後世《射雕英雄傳》時代,由韓小瑩和郭靖繼承,他們手中的越女劍法顯得不強原因有二,一是本身傳下的就隻是劍法的殘篇,二是唐朝中期有位浙江劍術名家修改過這套劍法。
(蕭峰劇照)
接着看《天龍八部》與“射雕三部曲”的關聯,那段譽本就是段智興的爺爺,他們二人有曆史原型,本就存在關聯,而新修版《天龍八部》中,金庸安排蕭峰将丐幫的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棒法傳給虛竹,繼而由虛竹傳承至一位丐幫少年手中,新修版《射雕英雄傳》中也提到過這一點。
原著道:“北宋年間,丐幫幫主蕭峰以此邀鬥天下英雄,極少有人能擋得他三招兩式,氣蓋當世,群豪束手。當時共有‘降龍二十八掌’,後經蕭峰及他義弟虛竹子删繁就簡,取精用宏,改為降龍十八掌,掌力更厚。”
接着是三部曲本身就有關聯,無需多言。
(獨孤求敗劇照)
再到《笑傲江湖》中再次提到了《神雕俠侶》中提到過的“劍魔”獨孤求敗,而《鹿鼎記》中又提到“前朝有位令狐大俠”,還有《俠客行》中史婆婆提到“張三豐是古今第一宗師”。
這些細節都能證明金庸在新修版中已将各部作品之間的關系打通。
二、武林退步的事實
前文證明的是“金庸各部作品處于同一世界觀裡”以及“武林整體水平的衰敗”,看武林整體水平,似乎還不夠直觀,若以丐幫武功傳承,就十分直觀了。
《天龍八部》時期,汪劍通和蕭峰都憑借降龍二十八掌揚威武林,書末蕭峰是與虛竹将這掌法去繁取精留下十八掌,傳給了一位少年。
《射雕》時代的洪七公和郭靖尚且能夠将這套掌法學全,而往後的丐幫幫主哪怕學全,也未必能将這掌法發揮到郭靖的境界了。
比如耶律齊後來也繼承了完整的降龍十八掌(舊版中隻得十四掌,新修版學全),但他是遠未達到五絕境界的。
(洪七公劇照)
再到《倚天屠龍記》時代,那史火龍隻習得十二掌而已,再至《笑傲江湖》時代,幫主解風已不會這套掌法了。
丐幫的衰敗也隻是武林的一個縮影,其實各大門派都在不斷衰敗,不過還是那個問題,衰敗的原因是什麼?或許并非人才凋零、青黃不接,更直接的原因早已被掃地僧提及過。
三、武學障
掃地僧在《天龍八部》一書中屬于“機械降神”,純粹是為了推動劇情強行加入的人物,不過金庸也借這個角色闡述了兩個事實。
一是這武林中總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天龍四絕遠非這個時代的天花闆。
二則是武學障之說,習武之人若對于習武過于執迷,則難免會進入武學障,繼而傷及自身。
原著道:“每一項功夫都能傷人要害、取人性命,淩厲狠辣,大幹天和,是以每一項絕技,均須有相應的慈悲佛法為之化解。這道理本寺僧人卻也并非人人皆知,一個人武功越練越高之後,禅理上的領悟,自然而然會受到障礙。在我少林派,便叫做‘武學障’,與别宗别派的‘知見障’道理相同。要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殺生,兩者背道而馳,相互克制。隻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絕技方能練得越多,但修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卻又不屑去多學諸般厲害的殺人法門了。”
這說明什麼?武林中固然有絕頂高手,但同時兼備“一身神功”和“佛法精深”的人卻寥寥無幾,更多的人則是因為執迷習武而進入武學障,輕則走火入魔,重則傷及性命,如此往複,最頂尖的高手要不是出家或是退隐,要不是死了,無數武功傳承斷代,哪怕傳到後世,留給後輩的印象也是“會傷及自身”,那武林怎能不衰敗。
說來金庸也算是升華主題了,表面寫的是武林的血雨腥風,更深層次的是勸人莫要執迷于那些恩怨糾葛,如此看來,他會以一部“反武俠”的《鹿鼎記》作為收官之作也就合情合理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