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我們老百姓都盼望着生活在和諧社會,每天喝着小酒吃河蟹,這樣的生活滋潤得肥而不膩,想想就很美好!然而,和諧社會就像是飲料罐上的一等獎一樣,真的隻能想想。
我們現今的社會狀況呢,也是很不錯的了,不過,似乎依舊存在很多社會問題,還不算真的達到了“和諧”的地步。
聞言,我黨舉着小鐮刀很委屈:“我也很努力啦,大家看看我列的幾條原則——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
此時,有若穿着儒袍來安慰了:“你們的努力我有所聽聞,隻是……不如聽聽我的建議,畢竟,我比你早吃了兩千多年的飯嘛。”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論語·學而第一》第十二則
隻聽有子說道:“‘禮’的作用,以形成和諧局面最為可貴。上古帝王的治國之道,就以這一點最完美了;無論大事小事,都要依循‘禮’的規定。遇到行不通的地方,(如果)隻是知道要為了和諧而和諧,(卻)不使用‘禮’來節制,恐怕還是不成功的。”
“唔,您的意思是說,和諧社會的基礎就是禮儀咯?”小鐮刀聽完後如是問道。
有若微微一笑:“不完全是這樣。準确來說,和諧社會必須依靠良好的秩序而成立,沒有秩序的所謂和諧社會是無法長久的。在我們那個年代,周公創立的‘禮’就是一種社會規範,它能很好地維護社會秩序。你說的‘禮儀’加上禮節、禮貌等都包含在‘禮’裡面。”
所以,看官千萬不要誤以為“和諧社會的基礎就是禮儀”喲,這樣不夠精準。
雖然一純知道這一則不難理解,但是,作為一個追求精準的小屁孩,我還是決定很有職業操守地跟大家詳析一下:
禮之用,和為貴。
這句話已經直接點明了周公制禮作樂的目的——就是和諧!同時也給後世人做出了個典範。
此話怎講?我們說春秋時期的“禮”其實是一種社會秩序和規範,換作今天的話來講,就有點類似于“法律”的意思。無論什麼朝代,制定法律的人都應該以達成社會和諧為主要目标,不然,我們要這法律有何用?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其實,這一句話如果斷句不同就會産生不一樣的意思。
看官您去查一下便知,網上普遍的斷句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而一純為什麼不這樣斷句呢?
首先請您回顧一下一純的翻譯:“上古帝王的治國之道,就以這一點最完美了;無論大事小事,都要依循‘禮’的規定。遇到行不通的地方……”
然後,再看看百度百科的翻譯:“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小事大事,都重視以禮節交接,卻忽略‘和’的精神,是不可行的。……”
雖說古籍的句讀往往可以有多個理解,但是,無論怎樣斷句,總歸不能逃脫“符合事物道理”這個原則吧?
我們已經講過,一個社會想追求和諧,那就得有秩序,而“禮”就是一種社會秩序和規範。
那您想啊,秩序和規範自然是确立得越明細越好啦,不然便達不到“形成穩定、繼而和諧”的預期效果,且容易被不法分子鑽法律空子——我國在這一方面就需要大力完善。
現在您再看這個百科翻譯出來的結果,它居然說大事小事都用禮來節制是行不通的,這不正和制禮的初衷相違背麼?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這句話其實就解釋得更通透了。
在行不通的時候,我們不能為了和諧而和諧。如果我們每做一件事都強化自己:要和諧!五官六感就會受到意念幹擾,甚至因此屏蔽,能想到的解決方案也頂多是聊勝于無。
前幾年,某市教育局希望從學生抓起培養公民優秀品質,于是下去視察,卻發現無人能通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是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背下來。這不諷刺嗎,學生會背了又怎樣?做不到,背了又有何用!
還好,近幾年這股作秀的風氣好像有所扭轉,國家也越來越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我們要複興偉大的中國夢,首先就是弘揚自己民族優秀的東西,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崇洋媚外”——把人家洋鬼子的語言放到主科裡,弄得自己的文化連半吊子都沒有,怎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上面就是一個反面例子,我們解決問題就得找到根本,然後一針見血才能起效!
這是先哲留給我們的智慧,作為一介布衣,我們最多不過是動動筆杆子發表意見,倒是希望有職位之人能善用這種智慧,大力解決根本問題,這就是我們民族的幸事!
(本文作者一純,今年18歲,在家自學國學三年,有所感悟,願能與您分享交流,您的點贊、轉發、評論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謝謝!*^_^*)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