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歸因理論提高學生學習動機

歸因理論提高學生學習動機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02 19:11:43

歸因理論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歸因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1

歸因理論是指說明和分析人們活動因果關系的理論,人們用它來解釋、控制和預測相關的環境,以及随這種環境而出現的行為,因而也稱“認知理論”,即通過改變人們的自我感覺、自我認識來改變和調整人的行為的理論。

歸因理論是在美國心理學家海德的社會認知理論和人際關系理論的基礎上,經過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斯和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安德魯斯等人的推動而發展壯大起來的。

根據心理學家弗裡茨·海德的歸因理論,人通過兩種主要的歸因方式去解釋自己或其他人的行為。

  • 内向歸因

把事情的起因歸因在行動者的性格,态度,或人格而導緻的。比如說,當一個小孩哭時,如果我們把他哭得原因歸因為那小孩調皮,無理取鬧什麼的,這就是一種内向歸因,因為我們把小孩哭的行為看作是他的人格問題。

  • 外向歸因

把事情的起因歸因在行動者的外在因素或處境而造成的。用回剛剛那個例子,如果我們把小孩的哭歸因在小孩其實是肚子餓了或是不舒服才哭的,那我們的歸因方式就屬于外向歸因。

歸因理論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歸因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2

歸因理論的常見現象:

1. 基本歸因錯誤

指人們在評估他人的行為時,即使有充分的證據支持,但仍總是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響,而高估内部或個人因素的影響。

2. 自我服務偏見

指個體傾向于把成功歸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如運氣)。

3. 判斷他人時常走的捷徑

(1)選擇性知覺,指觀察者依據自己的興趣、背景、經驗和态度進行的主動選擇。

(2)暈輪效應,指根據個體的某一種特征(如智力、社會活動理、外貌),從而形成總體印象。

(3)對比效應,指對一個人的評價并不是孤立進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觸到的其他人的影響。

(4)定型效應,指人們在頭腦中把形成的對某些知覺對象的形象固定下來,并對以後有關該類對象的知覺産生強烈影響的效應。

(5)第一印象效應(首因效應),人對人的知覺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夠以同樣的性質影響着人們再一次發生的知覺。

歸因理論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歸因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3

歸因研究雖然一直相當活躍,但歸因理論真正對教育領域産生影響并不很早,這種影響始于韋納。20世紀70年代初,韋納嘗試用歸因解釋成就動機,從而創造性地将這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至今仍頗有影響力的動機歸因理論。

在韋納的動機歸因理論中,他首先确定了成就情境中成敗歸因的最顯著的原因知覺即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同一種活動情境中的原因知覺是多種多樣的,不同情境中的原因知覺更是千差萬别,為了尋找衆多的原因知覺内在的共同特性,韋納通過邏輯和經驗分析、數理統計分析(相關法、多因素分析法、多元方差分析)确定了原因的三個維度:(1)原因源,原因源是指原因是行動者自身原因還是外部環境的原因,如考題難度是外部原因,能力是内部原因;(2)可控性,可控性是指原因能否受行動者主觀意志的控制,如努力的可控性較高,能力、運氣的可控性較低;(3)穩定性,穩定性是指原因是否随時間而改變,如運氣很不穩定,而能力較為穩定。韋納進而提出了歸因的三維結構模式:原因源×可控性×穩定性。他認為對任何一種原因知覺都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表中列出了他對于學業成就歸因中一些常見的原因知覺的原因維度的分析。

歸因理論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歸因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4

可以說,韋納對于原因維度的确定是他對于歸因研究的重要貢獻之一。韋納對于歸因研究的另一重要貢獻是,他使我們對于歸因的關注不再僅僅局限于歸因本身,而開始探索歸因對于後繼行為的影響。韋納認為,歸因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它是行為後果與後繼行為之間的中介認知過程,對行為後果所作的歸因會影響到對下次結果的預期及情感反應,而預期及情感反應又成為後繼行為的動因。他曾提出了一個簡明的動機歸因模式,來表達存在于歸因、情感、行為預期與行為之間的這種動力關系:

歸因理論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歸因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5

成就動機是人類所特有的高級動機,而學習動機在個體的學習行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動力作用。根據歸因理論對人類心理動機的透視和分析,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進行學習動機的激發。

1. 學會積極歸因,形成有效的學習動機

所謂積極歸因即能夠調動學習積極性的歸因方式。從韋納的成就動機的歸因模型中我們可清楚地看到,行為的内外控制點和穩定性均影響人的成就動機和行為,其中穩定性的作用尤其重要。這一理論告訴我們:失敗歸因于穩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将會弱化進一步活動的動機;而失敗歸因于不穩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則不會弱化甚至還會強化進一步的活動動機。成功歸因于穩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将進一步強化成就動機;相反,若成功歸因于不穩定的、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則無助于強化,甚至還會弱化進一步的活動動機。因此,當成功時應多做穩定歸因,而失敗時要多做不穩定歸因,這樣才有利于個體保持積極的行為動力。如果總是将失敗歸因于一時較難改變的能力缺乏,個體可能就不會努力去嘗試解決類似的問題了。許多同學的厭學情緒就是在失敗情境下因不适當的歸因而産生的。

2. 明确目标,體驗成功,增強自我效能感

為什麼具有同樣智力和技能的人在同一任務環境中,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各具不同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種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它是個體自身潛能的最有影響力的主導因素,對控制與調節個體的成就行為,尤其是在個體面對困難時的态度和堅持性及策略的采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激發個體為達到目标所付出的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對各種挑戰,不怕困難和挫折,力圖實現成就目标。

第一,要設置明确而合适的目标定向。學習動機對學生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學習目标上。一個人的求知欲越旺盛,越想得到别人的贊許和認可,增強自尊,他在有關的目标指向性行為上就越想獲得成功,其行為的強度就越大。因此,不管是為獲得知識、能力,或者是為獲得良好的地位、聲譽,學習目标定向明确,個體學習行為的積極性就高。一個沒有學習目标的人,在學習上缺乏進取性、主動性、自覺性,即使獲得好成績,其成功感也不會強。尤其是那些自我能力歸因較低的個體,當遇到困難或遭遇失敗時,學習會更加消極。因此,明确而合适的學習目标走向,有助于激發個體的學習動機,獲得強烈的成功體驗。

第二,可進行“自我競賽”。即同自己的過去比,從自身進步、變化中認識、發現自己的能力,體驗成功,增加自信心。

第三,為自己創設更多的成功機會,發揮自己的專長與潛能,增強勝任感。譬如,語文、數學成績都較差,但擅長美術,就可從發揮美術特長入手,增強自信,從而增強攻克語文、數學科目的學習困難的信心。不過,成敗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還受到個體歸因方式的左右。隻有當成功被歸因于自己的能力這種内部的、穩定的因素時,個體才會産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對成敗進行歸因時,還應持積極、客觀的态度,以增強自我效能感,保持持續的動力。

歸因理論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歸因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6

歸因理論幫助我們用更加客觀的角度去思考他人的某種行為,以他人的立場或處境去解釋他們當時的行為,而不是了斷的去推斷他人态度,人格,脾氣有問題。學會多方面思考,從他人的角度觀察事件會讓我們成為更加思想成熟的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有關心理學方面的煩惱和疑惑,歡迎一起學習讨論!

歸因理論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歸因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