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遊客複旦大學是從哪個門進去

遊客複旦大學是從哪個門進去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19 04:15:07

  上海高校大門正陸續恢複對社會開放。

  5月20日起,複旦大學校門對社會開放。此前兩天,上海交通大學保衛處也發布《關于開放臨時訪客登記入校的通知》,明确“即日起,臨時訪客可從徐彙校區廣元西路55号(五号門)掃碼登記入校。”5月17日起,同濟大學各個校門都已對外開放,校外人員刷身份證即可進入。

  遊客複旦大學是從哪個門進去(大學恢複開放成為新常态)(1)

  華東理工校園對社會開放。

  入校的方式不盡相同,有的直接刷身份證實名認證後可入校,有的除了刷身份證,仍需要在線填寫臨時訪客入校登記。上海交通大學請訪客到門崗處,通過“臨時訪客入校個人信息登記系統”填報信息。完成在線報備,在不超出校園承載能力情況下,臨時訪客可在登記後通過人行閘機,刷身份證原件或随申碼入校。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發現,徐彙校園大體育場人流密度尚可,有人群在踢半場足球,也有帶娃上跑道遛彎的。

  遊客複旦大學是從哪個門進去(大學恢複開放成為新常态)(2)

  華東理工校園對社會開放。

  在上海浦東地區,最近幾天,從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到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均推動校園有序對外開放,校外人員可持本人身份證,經過實名驗證步入校園。據不完全統計,除此之外,同濟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等十餘所主要公辦高校,均比較便捷地向二代身份證持有人直接打開校門。其他十多所主要高校,則還設置了線上提交入校申請的環節,但總體上已越來越接近新冠疫情之前的開放狀态。

  遊客複旦大學是從哪個門進去(大學恢複開放成為新常态)(3)

  對社會開放的華政校園。

  事實上,滬上大部分高校目前均采用了入校信息報備、實體證件刷入的機制,以便于實現“有狀況可追溯”的校園進出管理,可以說這也成為大學校園開放的一種新常态。

  大學校園對社會開放,也受到了廣大市民的歡迎。不少人在微博上留言“終于又能自由進出大學校園了。”“我2020年辦的遊泳卡,又能重新使用了。”“哇!又可以去操場夜跑啦!”“包容,有勇氣!”“改天就去!”

  遊客複旦大學是從哪個門進去(大學恢複開放成為新常态)(4)

  同濟校園對社會開放的微博留言。(來源:微博截屏)

  被蘇州河三面環繞的華東政法大學長甯校區,目前也刷卡即入,恢複全面開放。經過此前兩年優化提升,長約910米的蘇州河華政段步道成了市民遊客的“網紅“打卡地。“這裡原來有個旗杆”“很多建築都沒有變,但是校園變得更美了”,聖約翰大學校友、清華大學教授、95歲高齡的畢兆年先生也在家人陪同下,專程從北京來到打開校門的華政園,站在修舊如舊的校園建築群裡追憶青春年華,了解曆史建築保護傳承、紅色文化開掘弘揚、法治文化孕育發展,見證着蘇州河曆史變遷和高雅學府新形态。5月20日,正值同濟大學校慶返校日,畢業數十年的校友們重回校園,在同濟食堂打卡,還可手機支付帶回校慶限定版喜餅珍藏獨家“濟憶”。

  遊客複旦大學是從哪個門進去(大學恢複開放成為新常态)(5)

  向社會開放的華政校園。

  事實上,大學敞開校門,有其不容忽視的必要性。大學精神裡本身就自帶着開放的基因。對任何一所大學來說,開放本身都不隻是打開“物理空間上的大門”,更重要的是創造一種打破圍牆交流互動的可能。從這一意義上說,大學不應該是封閉的象牙塔,彼此孤立的大學就失去了大學本身的應有之義。

  當然,校園對社會開放也不能“一放了之”。校園畢竟不是公園,必須考慮維護教育教學正常秩序,最大程度減小對在校師生影響。不少學生在微博上寫下了自己的心聲。 “晚上操場上一堆遛娃的家長,小孩子又到處亂跑,我們跑步又怕撞到他們,感覺很不方便。建議申請制入校。”“記得以前開放後,很多人在校園内遛狗遛貓,原本幹淨的校園道路上多了不少寵物的糞便,希望寵物還是不要進入校園。”

  遊客複旦大學是從哪個門進去(大學恢複開放成為新常态)(6)

  同濟大學校友接力跑。(來源:同濟大學官方微博)

  因此,參考包括公園在内,其他公共空間适時按需限流的做法,也确有必要。試想,如果人們走在校園裡大聲喧嘩,不尊重大學作為教學單位的那份甯靜,甚至幹擾大學應有的科研環境,那麼,高校開放自身資源也會“有所顧慮”。

  歸根結底,大學校園畢竟不是景區,具有公共場所和教育、科研陣地的雙重屬性,因此要使大學開放和内部管理達到平衡,是一門藝術。大學校園的開放,要結合實際,有條不紊地進行,并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更好地發揮自身的社會價值。

  遊客複旦大學是從哪個門進去(大學恢複開放成為新常态)(7)

  上師大校園向社會開放。

  總之,高校校園的開放與管理是一個課題,需要考慮多個因素和方面,包括學生利益、社會需求、設施安全、文明秩序等。應該以理性和寬容的态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既要保持對大學安全和秩序的管理,也要鼓勵校園和社會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教育與社會的發展。最重要的是,應該珍惜和愛護高校校園環境,将其作為傳承文化、促進創新和服務社會的重要平台。

  題圖來源:徐瑞哲 攝

  文中圖片除标注外,均徐瑞哲攝

  來源:作者:徐瑞哲 李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