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學習書法者都離不開臨帖。臨帖就像一把開啟書法大門的鑰匙,是書藝提高行之有效的方法。
讀帖,是臨帖的敲門磚,是臨帖的前提。在選擇一本要臨習的字帖過程中,其實就進入了讀帖的過程。這個時候是大緻地、粗略地讀。臨楷書有哪些可供選擇的帖、臨行、臨草、臨篆、臨隸又有哪些?這時都可以随意地翻翻看看,最終确定臨哪個。當确定了自己要臨的帖之後,就要靜下心來精讀。這就是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的“察之者尚精”。下圖是我用鋼筆臨的從“秋”字到“呂”字,還有很多不到之處,我還在反複臨習中。我也是一邊學習一邊給書友們分享,全當抛磚引玉,給書友們提供一個參考。
臨帖反色處理圖
臨帖原圖
精讀,可從三個着重點入手:
第一步,從單字入手。第二步,從一行或一列入手。第三部步,從通篇入手。因我現在隻是從單字入手,所以今天就隻分享我單字部分。等以後再聊第二步和第三部的問題。
初臨一本帖,必先從單字入手。讀帖是為臨帖服務的,也必從單字開始。因我在臨歐陽詢的行書《千字文》,就以今天要臨的“秋”到“呂”十個字分享一下我的浮淺認識。不妥和錯誤的地方還請多多指正。
1.“秋”字
秋
“禾”字旁在這裡與楷書在字形和筆順上都發生了變化。“禾”部首撇的起筆和第二筆豎鈎的起鈎處決定了整個字的高低。這兩個筆畫的高低和姿态把握好了,整個字就好把握了。右部“火”的豎撇高起向下行筆,快過豎撇的中部時稍用力加粗筆畫向左由慢到快、由重到輕撇出去,末端出尖。因左部“禾”字旁豎鈎的傾斜,右部“火”的豎撇一定要正,最後反捺要重。使整個字看上去平衡。
2.“收”字
收
左部一點一豎。點如高空墜石用在這裡恰如其分。豎畫起筆輕收筆重,要挺直。右部短撇起筆高于左部豎的起筆,像一個變長的左點。第二筆藏鋒抗肩,要粗、短。第三筆對準第一筆撇的收筆處起筆大弧度向左撇出去,最後一筆反捺要長,但收筆不能低于左部豎畫的收筆處。
3.“冬”字
冬
首撇短,橫折撇的撇要長、輕盈;捺畫一波三折,從起筆開始相對其他筆畫來說都要較重,收筆高于撇畫。最後兩點一筆連帶寫成,上一點略輕,下一點略重。
4.“藏”字
藏
筆畫較多,上下舒朗,中間緊密。千字文裡的行書草字頭寫法大同小異,這是規律性的總結。寫好一個其他就都不難了。讀帖要善于找到規律性、普遍性的東西。再比如還有戈鈎的寫法也差不多,與下面還要介紹的“成”字、“嵗”字的戈鈎的鈎基本不出鈎,取法王羲之的字。撇畫是帶有一點弧度的蘭葉撇,還有點的寫法都類似。這也是歐字筆畫的特點。
5.“閏”字
閏
閏字的筆順是先寫左豎,輕起重收,有一定的斜度。再寫點和橫折豎鈎。最後寫裡面的“王”字。難點是門字框的橫折豎鈎。
6.“餘”字
餘
左部撇要長,要伸展,豎提起收筆都要重,提畫略出一點牽絲;右部長撇高起,要比左邊的撇畫起筆要高。反捺、中間兩橫都不要寫長。豎鈎的底部要略高于左邊豎提。
7.“成”字
成
先寫撇再寫橫。戈鈎中部弧度勿大,難點是各筆畫的姿态要把握好。既要有左傾之勢,又要重心平穩。體會歐字造險之妙。
8.“歲”字
歲
“山”字中間豎筆高起,要寫長一些,底部切斜角度要大,但不要寫寬。下面整體和上面講到的“成”字姿态差不多,隻是裡面的筆畫不同。
9.“律”字
律
雙立人物寫長,注意第二撇和短豎的起筆位置。右邊第一個長橫插入到雙立人兩撇的空隙裡,下面三橫布排要勻,最後一橫稍長一些。主筆懸針豎高起,寫得要長、要有力、要居中。
10.“呂”字
呂
整體偏小,第一筆的撇畫,和下面口子的第一筆短豎的角度,都有做傾之勢。口的橫折和最後一短橫筆畫偏重一些。同樣是為了達到平衡。
好幾天不更新了,主要是一天臨十個字實在是臨不好。這十個字是這幾天一有時間就反複臨才臨成這樣的。臨帖的好辦法就是讀透了一個字,反反複複地臨,沒有什麼捷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