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含有磬的古語

含有磬的古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16:14:58

磬,對于今天的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漢字。磬,讀qìng,《說文解字》裡對“磬”隻有簡單三個字解釋:樂石也。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應該調整為:石樂也。意思是打擊石片發出樂音,這個石片就是磬。

我們看甲骨文磬寫作

含有磬的古語(說文解字磬)1

,左側是繩子懸挂石片(磬),右側是人手持槌子敲擊。整個字形象展示了敲擊磬發聲的場景。聲,繁體字作聲,甲骨文作

含有磬的古語(說文解字磬)2

仔細觀察,聲比磬隻在左側下部多出了一個耳形和口形,正是擊磬作聲,口裡發聲,耳朵聽到,會意抽象的聲音。後來把聲簡省為聲,恰好正是懸挂的磬的形象。

含有磬的古語(說文解字磬)3

磬,是原始的最早的打擊樂器。它起源于石器時代,石器是主要的勞動工具,根據形制,從出土的石器來看,磬很可能來源于古代的石犁。古人認識到敲擊一些石片能夠發出清脆悠遠的聲音,慢慢的就演化為一種原始樂器。

原始的石磬大多呈條塊狀,體形較大,制作粗糙,不經打磨。後來逐漸定型,大多呈曲尺形,相交處為鈍角,如同日語假名ヘ形。磬的鈍角處鑽有孔洞,系繩懸挂,敲擊發聲。人彎腰低頭行禮時,頗像磬形,故有磬折一詞,表示對别人的恭敬。石磬後來發展為玉磬、銅磬,逐漸失去了實用價值,由樂器演變為禮器。

古代的樂器按材質可分為八類,又稱八音。土、匏、皮、竹、絲、石、金、木,其中石就單指磬。《尚書·益稷》中說: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裡的石,就指的是磬。

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及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都出土了過原始的磬,這種磬是打制而成,比較粗糙,其中陶寺遺址出土的磬距今已有4200年的曆史,稱得上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磬。

含有磬的古語(說文解字磬)4

《尚書·禹貢》:“峄陽孤桐,泗濱浮磬。”因為石在水中,宛若漂浮之狀,故稱為“浮磬”。泗水位于山東曲阜,是孔子的家鄉,孔子曾在這裡傳道授徒。磬石就出産在泗水之畔,這裡出産的石磬清亮悠遠,遠近聞名。另外,泗水的下遊安徽靈璧磬雲山出産的石磬又稱靈璧石。

含有磬的古語(說文解字磬)5

1950年,在河南安陽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了虎紋石磬,長84厘米,寬42厘米,厚僅為2.5厘米。整體呈鲸魚頭形,上面的虎形線條流暢,威猛剛勁.據測定,該石磬用靈璧石做成,距今已有3300曆史。有5個音階。由其質地和精美程度來看,它 很可能脫離了實用範疇,極有可能是用來祭祀的。

磬是遠古時代的樂器之王,磬有單獨一隻的,稱之為特磬,也有成組的,一般是十六枚一組,稱之為編磬,又叫離磬。大家熟知的曾侯乙墓有出土的編鐘,其實還有編磬。

《詩經·商頌》中有:既和且平,依我磬聲。磬的發聲悠遠,清脆嘹亮,古樸典雅,代表秋季萬物成熟,用來祭祀山川和祖宗。磬樂由宮廷樂隊演奏,多出現在祭祀和慶典等大型活動場合。《周禮》中記載周代有專門教授擊磬的磬師。相傳舜時有大型樂舞名《大韶》,又名《大磬》。《論語》上說,孔子在齊國時聽了韶樂,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可見這種音樂的魔力。

有個成語叫室如懸磬,說得是這樣一個故事。當時齊國軍隊去攻打魯國,魯國派使者乙喜去慰勞齊軍,其實就是想通過外交手段勸退齊軍。齊孝公就問,如今我們大軍壓境,魯國人都害怕了吧?乙喜說,小人害怕,君子卻不害怕。齊孝公說,“室如懸磬,野無青草”( 百姓家裡一無所有,你們國庫空虛),憑什麼不害怕。乙喜回答說,我們依仗先君周公和貴國先君太公。當初天子分給始祖周公和太公土地,叮囑兩國要輔助王室,子孫後代互不侵害。你們來讨伐我們,是想讓我們認錯,并不是想滅亡我們。如今我們知道自己錯了,相信你們也不會貪圖土地而丢棄先王的遺命,隻有憑這個才能使天下諸侯信服。于是,齊魯講和,齊國撤兵。

含有磬的古語(說文解字磬)6

這裡室如懸磬,是說室内像懸挂的磬一樣空無所有,借指貧窮。 但是磬如何指一無所有,辭書語焉不詳。原來,古代有懸樂制度。所謂懸樂就是鐘磬一類懸挂的樂器,根據身份地位的高低,懸樂有不同的規格,如天子四面牆都可懸樂,諸侯是三面,卿大夫兩面,士隻有一面。要演奏這樣大型的編組樂器,需要有較大的空間,類似今天的音樂廳。除了懸挂的樂器外,沒有其他的多餘之物,所以指代空、無之意。

還有一個與磬近似的字“罄”,要注意兩者的區别,“罄”的本義就是空,成語有“罄竹難書”,這裡的竹,是竹簡,是古代書寫的媒介。表面意思是,把竹簡用完也寫不盡罪惡,指人罪大惡極。兩個字有時可通用,“室如懸磬”也可寫作“室如懸罄”,在這裡,“罄”是“磬”的通假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