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衛星,它在天空中與太陽有同樣的視大小,所以自古以來,人民總是把日月并提,分别稱為太陽和太陰。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月球是距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月球對地球的作用非常重要。月相的圓缺變化,曾是一種天然的并且是最早的曆法。為了更好的探索月球的奧秘,多個國家都進行了探月和登月計劃,早在1969年-1972年間,美國就六次登上月球,進行科學考察研究。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更多的是注意到了月球的“陰晴圓缺”,那麼這種變化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它又有什麼變化規律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月相變化的原因月球本身不發光,隻能反射太陽光。在太陽照射下,月球總是被分為光亮和黑暗兩個半球,它們是月球上的晝半球和夜半球。但是從地球上看,這明暗兩部分的對比,時刻發生變化,有時候看到它的明亮半球,有時候看到它的黑暗半球(當然,黑暗是看不到的);在一個時候,月輪的明亮部分不斷擴大,黑暗部分不斷縮小,在另一個時候則反之,如此往複循環,就是月相變化。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是日、月、地球三者的相對位置變化。它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太陽照射月球的方向,二是地球上觀測月球的方向。
月相變化規律由于月相變化是受日、月、地球三者的位置影響,因此,月相變化規律也是跟三者位置有關。當月球與太陽處在地球的同側時(即日月合朔,舊曆每月初一),太陽照射月球的方向,同地球觀測月球的方向相反,面向地球的是月球的黑暗半球,叫做新月。它跟太陽同升同落,夜晚在天空看不到它的影子。随着月球繞地球的轉動,月球逐漸往地球的另一側移動,這個過程中,月球光亮的部分逐漸增大,到舊曆的十五時,月球跟太陽位于地球的兩側,這時太陽照射月球的方向跟地球觀測月球的方向相同,人們看到的是滿月。
在這個過程中,月球上升到軌道的四分之一時,叫上弦月(舊曆初八),太陽照射月球方向跟地球觀測月球方向垂直,人們看到月亮明暗各一半。同理,當月球從滿月回到新月的過程中,逐漸由圓到虧,舊曆的二十三,到達下弦月。然後到達新月,依次周而複始。
這樣的一個周期,我們稱為一個朔望月,大概長度為29日12時44分3秒。由于這個時間跟我們的陽曆時間不一緻,所以在運行的時候,導緻會有時間差,這就是各種曆法的差異,在此我們不做過多講解。
由于月球繞地球轉動的同時,地球和月球也在共同繞太陽轉動,所以它們三者之間的位置變化非常複雜,在這裡隻是從科普的角度,簡單的介紹一下月相的變化規律,希望大家能夠有所收獲。
本文參加#科學V計劃#,内容為作者原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