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通訊員 隋業輝 陳嘉倫
從萬裡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開始,湖北就與橋結下不解之緣。随着湖北橋梁産業逐年壯大,聲名赫赫的湖北“建橋軍團”形成。國慶節前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赴江蘇、安徽等地,感受長江中下遊地區長江大橋的湖北跨度、湖北高度,更見證世界級大橋中的“湖北智造”。
一項項世界紀錄頻頻刷新
9月23日,安徽馬鞍山江心島上,100多個M形墩柱從遠處一直排到江邊,場面蔚為壯觀,每個相隔40米、高30多米。這是馬鞍山長江大橋的引橋,由于是公鐵兩用橋,墩身高大“壯實”。
“你看,主塔樁基有36根,每根直徑達4米,創下長江大橋樁基之最,我們僅用108天完成任務,功臣是超級旋挖鑽。”中交二航局項目部副經理陳躍雲指着工程圖告訴記者。
9年前,由在鄂央企中交二航局參建的馬鞍山長江大橋連通江心島,2萬島上居民告别擺渡過江曆史。如今,江心島上,巢馬鐵路馬鞍山公鐵長江大橋建設如火如荼。
沿長江順流而下200公裡,江蘇泰州市虹橋鎮長江岸邊,一條鋼棧橋延伸至1.6公裡遠的江心,一座漂亮的鑽石型主塔已“長”至百米高。這就是主跨1176米的常泰長江大橋,也是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由中交二航局等湖北企業參建。
現場,重達60多噸、數千根鋼筋組成的鋼筋部品被全球首台萬噸米級W12000型塔吊吊起,穩穩落在主塔塔肢上,以平均每天近一米的速度快速“長高”。主塔設計總高達352米,是目前世界在建最高橋塔。
大橋不僅“長”得高,跨度也屢創紀錄。
江蘇南京栖霞區的長江南岸,南京仙新路過江通道橋墩林立,大橋已現雛形。記者乘坐施工電梯,用時6分鐘升至260多米高的南主塔頂端,登塔俯瞰,涼風徐徐,寬闊的長江上百舸争流。
據悉,該過江通道的跨江主橋由中交二航局參建,1760米一跨過江,為目前國内第二大跨度懸索橋,跨度居世界同類型橋梁前列。
“最美橋塔”書寫智能建造
長江南京段浪濤拍岸,江蘇龍潭長江大橋南塔高聳入雲。由于臨近青龍山與龍潭,橋塔上橫梁設計為“雙龍戲珠”寓意,橫梁上将有一個圓形混凝土澆鑄成“龍珠”造型,被稱作長江下遊“最美橋塔”。
站在240米高的塔頂,可見藍色的設備猶如給橋塔“穿”上一個“金剛罩”,将橋塔頂部密實地包裹起來。這就是龍潭長江大橋智能建造的“招牌”:一體化智能築塔機,高22.8米,平台寬2.8米,重約280噸,是全封閉的空間桁架結構。
“金剛罩”智慧在哪裡?中交二航局項目總工高鑫林告訴記者,築塔機具有鋼筋部品調位、智能養護、智能控制等多項功能,爬升速度可達每小時5-10米。即使遇到大風等極端天氣,工人在百米高空中仍可如履平地。
“湖北智造”為何遍布長江蘇皖段?高鑫林分析,長江中下遊普遍江面寬闊,出于環保、航運等考慮,大橋往往一跨過江,随着湖北建橋軍團實力提升,逐步告别“千人會戰”,除了在大橋上運用新技術、新材料外,大型的智能裝備也大顯神通。
世界級大橋處處閃現“智能建造”。在常泰長江大橋,二航局項目團隊創新研發主塔施工數字孿生系統,實現對物理場景的數字化模型構建,集成了智能液壓爬模監控系統、混凝土雲工廠、大體積混凝土溫控等系統;南京仙新路過江通道4000多顆錐形螺母預埋均達到了毫米級精度。
鋼筋,主塔中的“筋骨”,在多個項目的流水線上,“流淌”科技的“血液”。各式各樣的機械手臂在流水線上忙碌着,塊體機械化成型于一體的鋼筋部品智能制造自動化生産線呈現眼前。
不僅品質升級,而且安全加倍。
傳統橋塔鋼筋施工一般需要工人身處高空,将鋼筋逐根綁紮。而在常泰長江大橋,實現鋼筋部品裝配化施工。這背後,是二航局項目團隊創新研制的“PT6500型鋼筋片體柔性制造生産線”和“KT6000型鋼筋塊體柔性制造生産線”。
龍潭長江大橋現場,施工人員的安全帽上張貼“身份證”——小小的二維碼。手機微信掃一掃,個人基本資料、工種、健康體檢狀況、教育培訓記錄、崗位風險等信息一目了然。
一系列“湖北智造”,為蘇皖長江大橋打造百年品質工程奠定堅實基礎。統計顯示,10年來湖北“建橋軍團”累計有100多項科研成果達到國際一流水平,30次斬獲國際橋梁大會(IBC)大獎和“菲迪克”工程等國際橋梁項目大獎。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