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有人留言問小編:
“雷州為什麼要叫雷州?因為很多雷打嗎?”
.....
這真是個好問題以緻于我之後的三分鐘腦子裡想的依次是廣東叫廣東确實是因為地處廣南道以東,嶺南叫嶺南确實是在因為在五嶺以南,那雷州叫雷州确實應該是因為這個州府總是打雷對吧?(感覺要被自己的智商打敗了(●—●))
言歸正傳,根據小編多年的本地人資曆:雷州,還真的是因為總是打雷所以叫雷州。
雷州暴雷的曆史
根據流傳最廣的說法,雷州确實是因為春夏時節多暴雷而命名為“雷州”。據史料記載,雷州一年當中可打雷的天數多達250多天,每逢夏秋季節、陰雨天氣,常常雷霆萬鈞、地動山搖。且雷電千變萬化,連長期居住的原住民都琢磨不透。
這和雷州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雷州半島位于北緯21°15′~21°20′,東經109°22′~110°27′之間,緯度較低,地處熱帶,陽光強烈,氣候炎熱,空氣濕度大,空氣對流旺盛;三面環海,常年受海洋性季風影響,海陸溫差大;且夏秋多台風,所有産生雷暴的必要條件都完美具備了,雷暴自然就多了。
根據目前官方的數據,雷州半島年平均雷暴日數達102.4~108.2,每年日均打雷20—30次,是世界最著名的兩大雷區之一(另一個是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
特産雷石
對雷州這個名字也還有另一種流傳比較普遍的說法,就是雷州名字可能與雷石有關。雷石。亦稱雷楔、雷榍。雷石多于雷雨之後發現,主要産于廣東雷州,因雷州半島為多雷區。湖北宜昌麻溪一帶也出産此石。《湖北通志·物産》引《宜昌府志》記載:“雷石,麻溪山中出,形似棗核,大者如卵,瑩澈如水晶,每經雷雨後山田中往往覓得之,一名雷楔。”據筆者所述,峽口北岸之曉峰、新坪一帶現今仍常有發現。此石奇特,成因仍是一個謎。《石雅》雖有“或說雷神所墜”之說,但卻認為雷石掩埋于沙礫之中經雷雨之洗刷而出露,“且有因雷雨而愈呈露者,昔人每稱于雷震下得之,正由于此。”
順便再補充一個知識點
( ̄▽ ̄)~
在1994年之前,雷州城指的是遂溪、徐聞、海康三地,當時三縣合稱“三雷”。而我們現在熟悉的雷州,是當時的海康縣。《郡縣釋名》中是這樣解釋“海康”的:“十裡有東洋海,海濱康甯。猶海沂之康之義也”[“海沂”即海邊]。取其安康之意,佑護半島的海民。1994年後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海康縣建立雷州市(縣級市),但不少雷州人尤其是老一輩的今天依然會稱呼雷州為海康。所以,哪天你來湛江玩聽到别人說海康時要反應過來過來哦,說的就是紅土雷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