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8日,一件意外事件震驚了整個歐洲藝術圈: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一幅估價2000英鎊的畢加索名畫《Bust of a woman》(中文名稱為《女子半身像》)被撕。嫌疑人目前已被抓獲,系一名20歲英國男子,動機尚不明确。
《女子半身像》是畢加索于1944年所作,原型是其情人朵拉●瑪爾。此事件一出,網友們議論紛紛:究竟是什麼樣的畫作能值1.8個億?
畢加索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作品風格豐富多樣,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的說法來形容他多變的藝術形式是在不為過的了。畢加索的藝術創作主要可分為五個時期:早年的“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盛年的“黑人時期”、“分析和綜合立體主義時期”(又稱“立體主義時期”),以及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時期”。而這幅《女子半身像》就是畢加索于“立體主義時期”所作。
“立體主義時期”的畢加索已經是享譽盛名的偉大藝術家了,他通過畫面同時表現人(有臉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像傳統畫法那樣以一個固定視點去表現形象。近乎癫狂的創作使得畢加索的藝術和生活融為一體,這個時期的他,神秘而偉大。而這幅被撕毀的《女子半身像》,就是畢加索這個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喬治•迪基曾經以他的《慣例論》給藝術作品下了這樣一個定義:人可以分作兩個向度,一是作為創作主體的人,一是作為接受主體的人。我們可以把對藝術品的界定或認定的客觀條件轉向人的主體的主觀條件。而某物之所以能稱之為藝術品是因為有人把這件東西命名為藝術作品。
藝術品被毀對于藝術圈以及藝術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但縱觀曆史,被毀的藝術品遠遠不僅畢加索的這一幅畫。
1914年,瑪麗●理查德森在英國國家美術館用菜刀将委拉斯貴茲的《對鏡梳妝的維納斯》砍破,破損嚴重以無法修複。
2012年,一名叫Vladimir Umanets的行為藝術家在泰特美術館塗鴉羅科斯著名作品《Black on maroon》,并号稱是自己的藝術家宣言。
2017年12月,中國兵馬俑在美國費城展出期間,男子邁克爾●羅哈納以醉酒為由掰下了兵馬俑的一根手指帶走。
諸如此類的藝術破壞事件還有許多,除了令人痛心,更發人深省:藝術品的價值究竟在哪?人們所說的來自遠方的哭聲還有沒有人能夠聽得見。
相信看過《奇葩說》第六季的觀衆朋友們都記得這樣一個辯題:美術館着火,救畫還是救貓?
詹青雲作為正方告訴我們:藝術的價值不在于作品本身,一代一代人選擇用時間和生命去保護文物,是因為沒有生命的文物背後所承載的價值高于個體的生命。而傅首爾作為反方則反問我們:如果把選擇的場景換成臨終體驗,我們更想抱着一隻貓還是一幅畫?選擇救貓本身,不僅是選擇一份溫暖,更是選擇尊重這個生命。
而在這場辯論中,黃執中提出的“遠方的哭聲”無疑是最讓人起雞皮疙瘩的。貓不弱,畫才弱,貓可以楚楚可憐發出呼救,而畫隻能被挂在那裡什麼也不能說。對方辯友意識到那隻貓很可憐,她說如果你是一隻貓呢?但如果,你是那幅畫呢?
選擇救哪個背後承載的是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不懂八大山人所以你當然聽不到也聽不懂遠方的哭聲。就像蔡康永在辯論結束後所說:藝術的價值,在于記載人類曾經輝煌的過往,生命渺小而脆弱,所以我們才會有詩歌,才會有繪畫。它會不朽,而我必朽。
博物館,就是我們人類文明的諾亞方舟。而藝術品,就是方舟上那一個個時刻面臨着滅絕的物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