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山市三鄉鎮17歲的女孩小青(化名)
怎麼也沒想到,
折騰她幾個月的腹痛腹瀉,
居然是一肚子密密麻麻的小蟲子……
兩個月前,小青無明顯誘因出現腹脹、腹痛、腹瀉、黏流樣便,5-6次/天,還總感到疲乏無力。經反複轉院治療,卻始終未見好轉。
7月初,小青因頭暈、乏力、浮腫又來到中山市博愛醫院腎内科就診。醫生對小青做了過敏原測試、免疫化驗、大便找蟲卵等檢查, 結果都是陰性,最後又進行了胃腸鏡檢查。主治醫師尹泉一看,吓了一跳,腸腔内布滿了活生生蠕動的小蟲子,真正的“元兇”水落石出。
請謹慎點擊圖片↓↓
<向左滑動查看>>
經過驅蟲、降酸性細胞、糾正貧血等治療,小青症狀消除。
她腸道内的“蟲病”從哪來?
小青持續兩個多月的腹痛腹瀉,輾轉多家醫院、多個科室就診診斷不明,最後在血液風濕科解開了腹痛之謎——寄生蟲感染。
那麼她的“蟲病”從哪而來呢?
原來小青很喜歡和朋友、同學一起去料理店吃壽司生魚、生肉片。小青父親告訴醫生,逢年過節在自己家或者親戚家聚會,她總會把最嫩的魚、肉、菜放入作料,拌一拌就直接生吃。
醫生分析小青腸内的蟲很可能是因長期食用生食的食物導緻的寄生蟲嚴重感染有關。但寄生蟲的感染也會因人而異,對于一些胃酸分泌比較多的人來說,少量寄生蟲進入人體後,可被胃酸破壞,對人體危害不大。
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吃了被蟲感染的魚或豬肉後,蟲卵會進入腸道,在腸道發育成蟲之後,一部分蟲卵再發育成幼蟲,繼而會進入腸壁,随後進入血液、淋巴液、肌肉,在身體各個部位“安家”。
如何防止寄生蟲感染?
醫生介紹,寄生蟲感染是嗜酸粒細胞增多最常見的原因。
預防寄生蟲病要做到——
(1)注意個人衛生,勤剪指甲,堅持飯前便後洗手。
(2)防止“蟲從口入”。不喝生水,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魚、肉、蝦、蟹,特别注意不吃米豬肉、花螺、生魚片、菱角、芽菜等,生吃瓜果、蔬菜要洗淨。
為了健康,還是不貪嘴為妙。改進烹調方式,注意将生食、熟食的廚具分開使用。
(3)避免手、腳等處皮膚與有鈎蟲絲狀蚴潛伏的潮濕土壤、農作物接觸。
(4)避免在疫區接觸疫水。
來源:廣州日報、中山市博愛醫院
來源: 大灣區之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