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蘇轼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蘇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3:20:19

今年的春天來得特别早,3月初各種花兒争相鬥豔,因此“竹外桃花三兩枝”的景象不過幾日,一場春雨來襲,桃花、早櫻已是殘紅。3月才近下旬,櫻桃已經有綠豆大小。4月未至,南方已有暮春之象,像極了《蝶戀花·春景》所寫:“花褪殘紅青杏小。”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蘇轼(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1

說到蘇轼,其實東坡先生寫過不少關于春天的詩詞。如前所述就有兩道,一是《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小學時大家都學過,因此這首實在是深入人心,描繪早春時光,春意萌動景象。

而《蝶戀花·春景》則為我們展現的是暮春綠肥紅瘦的盛景。

蘇轼是宋詞豪放派的開創者,但并不是說他不寫婉約詞,實際上蘇轼的詞裡婉約詞并不少,比如這道《蝶戀花·春景》就屬于婉約。詞中也寫情,卻掙脫了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等人一味寫男女之情的世俗,而将情寄予生活日常,也在詞裡寄托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這首蝶戀花寫得很是小清新: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蘇轼(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2

春暮,花兒謝了,殘紅裉盡,青杏尚小,燕子飛來飛去,碧水繞村落。柳絮顠飛,越來越少,芳草卻越見茂盛。圍牆裡有佳人蕩秋千,笑語不斷。引得圍牆外的行人駐足聆聽,笑聲漸漸聽不見了,行人怅然若失,仿佛怪自己多情,怪佳人無情。佳人自是那美人,古人通常指美麗的少女。

這首詞就是典型的婉約詞了,情意綿綿,十分動人,但卻并不哀傷,隻是略帶惆怅罷了。感懷春光易逝,感歎時光無情。同時又是積極的,樂觀的,反映着東坡先生對生活的熱愛。

你看,殘紅對青杏,柳綿對芳草。花兒雖已凋謝,但青杏長出來了;柳絮雖說越來越少,但芳草茂盛。燕子繞梁而飛時,溪水也在繞村而流。

好一副春光美景,生機勃勃。

景寫完了再寫人。人呢,佳人,笑聲裡的青春旋律都溢出牆外來了。可是牆外的人并未看見佳人,隻見露出牆頭的秋千,但青春活力卻是藏不住的,通過笑語傳了出來,引得行人如癡如醉,停下腳步仔細聆聽,許是久了,佳人已回房,所以笑聲漸止,而行人心底卻蕩起漣漪,心緒不甯,頗有幾分傷懷與惆怅。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蘇轼(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3

東坡先生這多情與無情,或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

據考,對于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時間),曆來有四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蘇轼被貶密州(今山東諸城)時作于熙甯九年(1076);

一種說法是紹聖二年(1095)作于嶺南惠州(今廣東惠州);

一種說法是紹聖元年(1094)離開定州(今河北定州)南下知英州(今廣東英德)途中所寫。

還有一種說法是蘇轼被貶黃州期間所作,那麼應該是在元豐三年(1080)至元豐七年(1084)之間。

總之,從這幾種背景分析來看,都應該是處于被貶谪,被罷黜時期所作。

所以你可以理解為,蘇轼在傷春,同時也在感懷自己的際遇。

蘇轼在《江行唱和集序》裡表達過自己的創作思想,“有觸于中,而發為詠歎”,“而非勉強所為之文也”。就是說,寫文應該是有感而發,而非為寫文而寫些無病呻吟的文章。

所以再結合創作背景,我們可以來設想下蘇轼詞裡所要表達的情感。

首先,我個人不認為東坡先生想要表達男女之情,倒是相信先生是在感懷身世,感懷人生。

或許是對逝去的青春時光的懷念,或許是空懷理想卻報效無門,郁郁不得志的感慨。

但不管是哪一種心路曆程,我們都能夠從詞中看到作者雖然頗為傷懷,卻又始終懷抱希望。

詞中春天的景與人,都是勃發的,有着無限的生機,而詞中所流露出的感情,有無奈卻也是超脫的。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蘇轼(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4

這很“蘇轼”,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裡,東坡先生都是非常曠達潇灑,豪情萬丈的。比如他的另一首《浣溪沙》,同樣也是寫春天,同樣也是暮春時節,詞中寫道: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

你看,同樣是清新明快的,雖然春景易逝,但東坡先生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誰說人生不能回到少年時期?門前的溪水都能夠西流,所以不要感歎老年時光飛逝啊。

所以說,蘇轼的思想境界高,正是因為不論順境逆境,他都能夠淡然從容面對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