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花了3、4小時把《海底撈,你學不會》這本書翻看了一遍。大意是:海底撈的成功不可複制。
回溯1994年,四川簡陽開啟第一家門店,到如今全球共768家門店,海底撈突破一般火鍋企業品牌塑造和拓店複制的瓶頸,成為火鍋餐飲公司的 “神話”。
2019年海底撈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5.6億元,同比增長56.5%,歸母淨利為23.4億元,同比增42.4%,整體翻台率4.8次|天,大幅領先。客單價105.2元,處于全國火鍋店人均消費價位的前5%梯隊。
海底撈的成功,離不開以下幾點:
1.極緻用戶體驗在品牌塑造上,海底撈已然成為火鍋的代名詞。極緻化服務也是持續吸引消費者的基礎所在。
海底撈的服務好到大于火鍋的名氣。等位前的遊戲零食不無聊,就餐時的笑話美味不離嘴,離開時的禮多人不怪。網友點評海底撈的86個細節,無一不是獨特又深刻的體驗。
信奉客人是一桌桌“抓”過來的,海底撈充分授權服務員圍繞客戶滿意度的本質難以學習,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觀察客人需求,及時又巧妙的處理,于是一個個充滿創意和誠意的舉動誕生了。
用戶體驗和審美品位一樣,上去了就很難下來,而且也總習慣去對比。海底撈之前,從來沒有服務能做到這種程度,這也颠覆了消費者的觀念。好比喬布斯的設計理念,區别于其他家,用戶習慣後而無法适應其他産品。
即便過度服務是建立在火鍋業務的高溢價基礎上,人們也往往隻記得最好。
2.管理難以複制海底撈是扁平化的層級結構,堅持嚴格監管與高度激勵并舉,通過情感聯結和制度約束形成互補。
書中也有許多感人事迹,海底撈貫穿孝道文化與感恩教育,企業的格局也上升至改變員工命運,為家庭謀出路等。不難理解,出身貧苦、文化程度低、上升通道有限的農民子弟很認可這種文化。出身基層的管理層,接地氣又懂行,能在監管過程中給出針對性的建議。
把海底撈當成家,滿懷信心地幹,海底撈的人才梯隊無法複制學習。公司的内薦制營造了一個同鄉環境,熟人網絡也便于自律,鼓勵舉報不規範行為。
海底撈的口碑也慢慢傳開了,甚至一度被譽為餐飲界的活教材。品牌效應下曆經的幾次危機公關,也成了公關界的成功案例。
細品下,海底撈好像變味了。
3.道歉屢試不爽4月初,網友爆料海底撈漲價人均220 , 4月6日,登上微博熱搜。4月10日,海底撈道歉,并恢複停業前的價格标準,門店推出自提業務享69折或79折不等折扣。随即輿情瞬間反轉,變大型“真香”現場。
△圖源:新浪微博
不得不說,海底撈的公關和服務一樣深入人心。通過漲價—道歉—恢複原價—促銷活動,順利把品牌送上熱搜,省了50億,成功做了一波宣傳。
早在2011年,就有記者卧底海底撈,揭秘骨湯勾兌、産品不承重、員工偷吃等問題,2017年,海底撈後廚再現衛生堪憂、氣味難聞等現象,又再次站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同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每次海底撈都迅速通過官微公布事件處理通報,出具道歉聲明并承諾行動。在官方微博中,海底撈公布的緻歉信已有數十封,幾乎每次都是在事件不久後推出,态度誠懇,整改迅速,每次的危機公關,都變成一次良好的自我營銷。
每個節點、每種舉措,每樣效果,都像是排練好的一樣準确,無論如何完美,都會留有表演痕迹。
4.解套還需下套人海底撈CEO張勇說,錢不是天上掉下來,也不是地裡長出來的,而是顧客口袋掏出來的。
2017年的一份毛肚58元,如今已漲到了72元。每年小幅漲價,已成各行業内默認的事實。年初自如漲房租、蛋殼賺“差價”,美團外賣上調傭金比例引來質疑不斷,同為漲價,命運卻大不相似。
這些公司還在背負罵名,海底撈因消費者的“記吃不記打”又重獲好感。
Maybe this is life。
盡管漲價初衷都是為了減少公司損失,但疫情之下,每個人的困難都不小。作為餐飲龍頭,海底撈漲價勢必帶起更多餐飲企業跟風提升産品價格,如西貝、喜茶等均存在提價現象。眼下當務之急,不是漲價,而是拿出切實有效的辦法,緩解經營壓力,避免産生消費者與商家“雙輸”的局面。
海底撈被罵到道歉降回原價,這樣的道歉既不誠心,也套路滿滿,不學也罷。
作為抗風險能力較低的行業,餐飲行業僅靠自身很難走出困境,但也不能轉嫁成本讓消費者掏腰包。即便買過一次單,也留下了海底撈很“貴”的印象了。
此時,需要社會各界共同扶持,相互協作,隻有政府、社會組織、商家和消費者一起配合,才能真正迎來複蘇,推動消費增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