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張文豔
“溜達着去啤酒節哈啤酒吃蛤蜊(gala),挺恣兒,那個愉作勁兒,就白提了。啤酒節上人(yin)海了,都擠大摞(排長隊)了,人都跟那烏蛘子似的,烏蛘烏蛘的,有人一不小心踩着腳(jue)了,兩個人就噘起來了,差點沒駭起來,吓死(shi)了。傍黑,啤酒大棚來還有表演,安陽來——小嫚兒那個俊(jun),蹦跶得那個好,俺看得都扒不下眼來了。天烘黑了才往家走,到了家讓俺老婆好一頓噘。”這段話在外地人聽來有點暈,青島人聽着倍感親切吧。青島方言現在市民還在說,隻是口音和詞彙都在悄悄地發生着改變,所以,青島市檔案館等正在想辦法将其用聲像的方式保存下來。至于它的未來會變成怎樣,青島大學教授、方言研究專家李行傑說:“我是看不到了,現在的人估計也難以預料得到。”
青島方言,甫一形成就變味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鬓毛衰”,鄉音是每個人真正的母語,從出生時刻,到所處的環境,從娘胎中朦胧的聲音,到母親溫暖的搖籃曲,無不充斥着來自家鄉的土音,這是我們聲音的啟蒙,也最能表達我們的情感。記得唐山老太趙麗蓉生前在小品《如此包裝》中曾這麼形容自己的鄉音:改不了了,連說夢話都是這個味兒。
青島方言,這幾年名氣變大,與黃渤在《瘋狂的石頭》中“無心插柳”的宣傳有關,也離不開青島飛速的發展。一提到“哈啤酒,吃蛤蜊(gala)”,外地人也都能明白,并開始學着說了。
青島話,是一種很特殊的“市民方言”。說它特殊,是源于青島市區形成的特殊性。1891年,膠澳設防,青島建置,青島還隻是小漁村,方言主要是周邊的即墨、膠州、膠南土語。1897年,德國憑借《膠澳租借條約》入駐青島,在中山路一帶建起了樓房街道,後日本兩次強占,直到1945年戰敗撤出,青島人口的組成才真正穩定下來。所以,李行傑認為,青島方言真正形成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個時候青島的方言才真正地統一了”。然而,“話音還沒落地”,就又發生了變化,“之後不久就開始推廣普通話了,青島方言的傳承随即受到了影響”。
以前的剃頭匠叫待诏。
苦力來源于日語。
一般來說,青島方言的母語除了前面說的即墨、膠州、膠南土語外,還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齊魯的古漢語,即三千年前的“齊魯官話”,因而方言中有一些是古語詞。比如“夜來”指昨天。宋賀鑄詞《浣溪沙》“笑拈粉香歸洞戶,更垂簾幕護窗紗,東風寒似夜來些。”“包彈”是個輕聲詞,平度、萊西老派方言中常用,指缺陷、瑕疵、毛病等,這是宋金元時期的常用詞。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德行文章沒包彈,綽有賦名詩價。”醋放得時間長了,表面長白黴,在青島話中叫“長白醭”。而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句“酒甕全生醭”中,也可以找到“醭”的相同用法。還有個詞是待诏,指的是過去的剃頭匠,因為在皇帝來說,是忌諱說剃頭的,隻能稱為待诏。二是雲南、四川、山西、江浙等省份的移民語言,青島市民辛忠香的祖上就是從雲南遷過來的。還有德國、俄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的外來語。比如青島人把窨井叫古力,源自德語gully一詞,把拳擊叫鮑克斯,源自英文box,還有苦力,據考是從印歐經馬來傳到日本,又從日語傳到中國,本來專指碼頭上的搬運工,後來泛指幹重體力活的人。
有人稱大嫚是來自于德語damen,對此李行傑予以澄清,“嫚是古語,和妮一樣,并不是來自于德語,青島有德占曆史,那為什麼沒有德占曆史的周邊也叫嫚?顯然這種說法不對”。
齊心協力,努力把聲音留住
我們說方言,除了字眼和詞彙的不同外,聲調也是一大特點。《膠澳志》中記載:“膠澳僻處海濱,北境之人聲濁上,南境之人聲偃下,附城之人聲平簡。”對于青島方言的發音和聲調,李行傑頗有研究,“青島話的聲調減少了,普通話有‘陰、陽、上、去’四個聲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而青島話隻有3個聲調,沒有去聲。去聲字在青島話中絕大多數歸到了陽平,少數字歸到了陰平。如感謝的‘謝’,是去聲字,在青島話中讀一聲。隻能說,青島話中的四聲字分化了,分到了二聲字和一聲字。另外,調類和調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一個聲調讀法也不一樣。普通話中的陰平字讀高平調,而山東省絕大多數地方的陰平字都不讀高平調,讀曲折調,也就是普通話中的上聲。如:濟南話、青島話中‘媽’讀曲折調,類‘馬’的讀音,這要是放在普通話中,兩條腿的媽媽就變成四條腿的馬了。”
聲音用文字來表述确實需要細細揣摩,鑒于這一點,青島市檔案館聲像檔案處決定挑選地道的青島人用說話的方式,将其音像保留,以便于後代更直觀形象地了解青島方言的特色。他們完成了市南、市北等區的錄制工作,進而轉向周邊,大量篩選,以期能将青島方言留住。
走向何方,且随它去吧
采訪了四位與方言打交道的人,他們一緻的觀點是方言應該受到保護,而且青島人在家裡就應該說方言,“青島話最能表現一個人的情感,最生動”,公共場合要說普通話,這是對别人的尊敬。
然而,就像古人說話我們現代人聽不懂一樣,語言是在不斷發展的,習俗也随之發生着變化,方言也就随之而改變着,“稍微穩定些的是聲音,最不穩定的是詞彙”,李行傑說。青島方言随着移民的增多、青島人走出去和網絡語言的滲透,也已經起了不小的變化。很多字詞年輕人已經不再使用,因而,對于方言的發展和傳承,大家一緻認為:已有的保存起來,至于它走向何方,不如随它去吧。
方言中的特殊詞彙
名詞
太陽:日(義)頭
月亮:月明
冰雹:下拔子
上午:頭晌
中午:晌溫
下午:過晌
傍晚:傍兒黑
餃子:馉紮
粥:粘煮
螞蟻:蟻羊
人力車:東洋驢 、東洋車
不正派的男子:流球、穿破鞋
癫痫病:羊嘎炸瘋
金戒指:金割子、金溜子
小飛蟲:烏蛘子
末尾:落(la)嘎
膝蓋:跛羅蓋
自行車:決紮車子
弟兄:夥計(huoye)
幾個夥計(huo jie)聚在一起喝粘煮拉呱,真恣兒。
動詞
打人:駭人、卯人
踢人:拍人
罵人:噘人
嘲笑人:刷悄人
背後說人:叉拉舌頭
欺騙:熊人
說閑話:拉呱
前額:葉髅蓋
斟酌:掂對、作摸
端詳:着量
喊叫:吆喝、噓嗬
特意:單為
熱熱飯菜:騰騰飯
替人說話:玉成
修繕:紮古
锔盆子、锔碗,也可以說是紮古。
打扮:抹畫
瞧瞧:婁候婁候
看看:望望
流口水:拉拉吃水
形容詞
過分:離巴
無精打采:焉油
沒辦法:白瞪眼
餃子煮破了:笑了
批頭散發:嗤毛狗甲(角)
心靈手巧:技良
利索:挺妥
讨厭:膈應、意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