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半月談基層治理十大痛點

半月談基層治理十大痛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6 17:50:35

深圳40年,社區成了基層治理“能量場”

半月談記者 孫飛 陳宇軒 印朋

城中村隐患一大堆,志願者服務一陣風,智慧治理停留在“紙上談兵”……這些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攔路虎”,困擾着許多城市的治理升級之路。看起來是“死結”,是否一定解不開?有座城市說出了帶着底氣的“不”。

這座城就是深圳。在鵬城,千百個社區,就是基層治理動能彙聚的“能量場”,為創新之城帶來日新又新的活力。

1

誰說社區不能指揮住建局?

深圳近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着多達1800餘個城中村,居住人口衆多,不同程度存在社區治安、消防安全、環境衛生等方面隐患。

在坪山區馬巒街道坪環社區,7.2萬平方米的城中村密布220棟統建樓,人流車流混行、雨天滿路淤泥、車位極其緊缺、管網隐患難除……諸多痛點讓居民怨聲載道。

“商品房小區有物業公司,城中村是不是也可以引進物業?”馬巒街道黨工委書記商澎濤的期待,在今年成為現實。5月,坪山區政府與中航、萬科、深業等物業公司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共建城市運營中心。

“城市管理運營市場化專業化改革,有助于提升城區發展品質和魅力,增強廣大市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坪山區委書記陶永欣說,坪山區将繼續發力打通服務社區末端“最後100米”,不斷提升城中村、三小場所、半封閉社區等薄弱區域的管理服務水平。

除了以實招改善社區“硬環境”,深圳還想辦法以暖意潤澤基層“軟環境”。

30萬元工程款遲遲拿不到,劉武慶的心情一度很煩躁。作為深圳一支挖土機工程隊的負責人,劉武慶手下有10多名工人,最近他們的工作就是上門要賬——之前在一個樓盤幹了一年多,談好了50萬元的工程款,結果隻拿到20萬元,工人的生活都成了問題。

實在沒辦法的劉武慶找到了光明區光明社區。在他走出社區的第二天,30萬元工程款就打到了他的銀行卡上。“聽說是社區要求光明區住建局處理的,社區還能‘指揮’住建局?”劉武慶感到很新鮮。

社區情況複雜,群衆需求多元,深圳意識到,隻有讓更多資源與權限向下沉,才能解開群衆心中的“千千結”。光明社區工作人員尹峰說,他們接到劉慶武投訴的當天,就向光明區住建局發出了通知,當天就組織了由住建局工作人員和糾紛雙方參加的調解會,詳細告知法律後果,最終成功調解雙方糾紛。

在深圳市光明區,這樣的“社區發令、部門報到”正在成為基層糾紛化解的利器。據統計,2019年,光明區各社區“發令”216次,調度1600多名幹部下沉一線,職能部門及時報到率為98%。

2

“志願者之城”邁向3.0

都說“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話現在有了下文:“來了就做志願者。”

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深圳志願者隊伍從不到20人發展到近200萬人,數量位居全國前列。随處可見的“紅馬甲”們,成為暢通城市治理的“毛細血管”。

發轫于社會化、項目化、活動型為特點的“志願者之城1.0”,曆經U站服務體系、志願服務制度及信息化平台建設初步完善的“志願者之城2.0”,如今深圳已着手打造以志願服務優化社會治理的“志願者之城3.0”,污染治理、公共安全等領域,亮點正在湧現。

在坪山河岸,坪山護河志願服務U站掩映在綠樹叢中。這座黃色涼亭結構雖然簡易,但管理上“三有”毫不含糊——有志願者服務标識、有志願者開展服務、有志願者服務台賬,可為市民提供飲水、咨詢、手機充電、簡易創傷處置等便民服務。

2017年7月,坪山區創新組建成立“河小二”護河志願服務隊,将志願服務與治水提質工作相結合,遇污水亂排“随手拍、随時報”,實現群衆巡查與政府監管無縫銜接。截至目前,坪山區護河志願者服務隊共計巡河39.3萬人次,時長6.5萬小時。

半月談基層治理十大痛點(半月談深圳40年社區成了基層治理)1

深圳居民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辦理業務 毛思倩 攝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中,志願者是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橫向多域覆蓋、縱深直插社區”的大、中、小三級聯防聯控志願服務隊伍,更是鵬城抗疫的堅實根基。

在深圳市南山區桃源街道龍光社區,70歲的“愛心李大姐”李秀英1月31日就開始在社區出入口為居民測量體溫、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協助社區組織發展春節防疫志願者小隊。

參與志願服務20餘年的李秀英,如今已是服務時長最高等級的“五星級義工”。她還動員家裡女兒、女婿、“00後”外孫女齊上陣,共同投入抗疫志願工作。“我身體還行,做志願者,就是要堅持做有意義的事。”李秀英說。

“深圳志願服務已經不限于基礎性的公共服務,‘志願者之城3.0’建設最終指向社會共識的凝聚,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廣泛傳播和普及。”深圳團市委書記方琳說。

3

有智慧平台,訴求盡管來

創新之城,就要有創新之城的作為。深圳借力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打造城市“智慧大腦”,司法、公安、交通、安監、消防等領域一體貫通,拆除部門間信息壁壘,數據共聯共享成為現實。

“公明街道上村社區網格員巡查時,李生德等5人反映遭公司拖欠工資共計35萬元,網格員随後引導訴求人到社區訴求服務大廳。”在光明區信訪大廳的一塊大屏幕上,一條糾紛訴求信息彈了出來,詳細地顯示了訴求人的基本情況、訴求内容、處理方式,工作人員随即啟動糾紛處理程序。

這是光明區打造的群衆訴求智慧管理平台。半月談記者注意到,訴求根據糾紛涉及人數、緊急程度、涉案金額等因素劃分為三個等級,在屏幕上以紅、黃、綠三種顔色區分,一級訴求要求10分鐘審核、30分鐘受理、1小時動态更新管理。

有了智慧管理平台的幫助,工作人員隻需要一鍵點擊,就能實時掌握街道社區上報的糾紛處理進展,駐點律師、心理咨詢師服務情況。通過群衆訴求服務微信小程序及“i深圳”手機App,居民足不出戶即可連通平台反映訴求。2019年以來,這一平台共受理群衆各類訴求服務18148宗,化解18053宗,直接服務群衆77792人。

治理精細化,深圳堅持的是“搞搞新意思”也“搞搞真意思”。從賦能社區、優化社區出發,始終着眼于千萬鵬城人的所期所求,打造智慧城市之路,深圳一直在路上。

(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