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夾起幾個蝦餃,放進餐盒裡,順手拿起一根細長的竹簽,戳在餐盒蓋兒上,“啪”的一聲,餐盒蓋兒順勢扣在餐盒上,幾個動作一氣呵成,一份打包帶走的蝦餃就這樣交到了食客手中。這是我在香港街頭看到的一幕,而老闆交給食客的餐盒正是人們曾經極為熟悉的白色泡沫餐盒,這是一種發泡餐盒,恰恰是這樣的材質,才能在細竹簽戳住之後發出“啪”的聲響。
從出現到消失
發泡餐盒是一次性發泡聚苯乙烯塑料制成的餐具。“二戰”期間,美國陶氏化學公司的科學家在尋找更柔韌的電絕緣體時,意外發明了發泡聚苯乙烯。耐油、抗水、耐腐蝕、保溫隔熱性能好正是它的特點。1954年,陶氏将發泡聚苯乙烯冠以商标“Styrofoam”推向市場,并廣泛應用于包裝領域。發泡塑料制作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從日本引進了首條發泡塑料餐盒生産線。
發泡餐盒最早是1986年在我國鐵路上使用,由于廢棄的塑料垃圾給鐵路沿線生态以及景觀造成了嚴重破壞,鐵道部于1991年開始研究治理鐵路沿線白色污染的對策,并于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在鐵路站車使用發泡餐具,代之以可降解餐具。火車上的禁令并沒有阻擋發泡餐具在我國的發展。從火車上消失後,發泡餐盒便成了外賣包裝史上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在打包食品的最初期,人們隻能用塑料袋裝食物,無論是炒菜、主食還是湯羹,都會一視同仁地被倒進透明塑料袋裡。
發泡餐盒的出現,改變了塑料袋裝一切的情況,稱得上是外賣包裝1.0時期。随着經濟的發展,人們下館子的次數越來越多,剩菜打包也是司空見慣。之後,外賣包裝逐漸開始與外賣食物相結合,便捷、美觀的優勢讓發泡餐盒逐漸占據了餐飲市場,與此同時,“打包帶走”這種飲食文化也因為發泡餐盒的出現得到了發展。根據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學會的數據,截止上世紀90年代末,發泡餐盒的産量已經達到50億隻,并大量出口到美國、歐洲和南非等國家。在1983年到1990年期間,麥當勞曾推出過一批泡沫盒包裝的漢堡McDLT。其最大的賣點是将漢堡一分為二,一邊放的是冷鮮的生菜、番茄,另一邊則是剛出爐的肉餅,因而泡沫盒也是個一分為二的新設計。不過最終因為環保問題而被取消。
盡管發泡餐盒是推動外賣發展的重要角色,但它也被貼上了有毒、不環保的标簽,使用者随後丢棄造成的白色污染四處蔓延,無法降解的發泡餐盒的春天并未持續多久便遭遇了政策限制。我國政府曾于1999年、2005年以及2011年三次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列入工藝落後或産品落後目錄而遭淘汰。研究表明,發泡餐盒在打包熱菜、熱湯時,通常溫度會超過攝氏65度以上,在這種溫度下,發泡餐盒中的有毒物質就會析出,浸入食物,人體長期吸收會對肝髒和腎髒造成傷害。但是,2010年中國産學研合作促進會與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聯合召開說明會,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撥亂反正”,要采取正确的回收方法,我國生産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是符合循環經濟和環保方面要求的,在使用過程中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危害,對生态環境也不會造成污染。在有毒與無毒的争議中,發泡餐盒經曆了被禁止和被解禁。2013年2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号令,對《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其中之一便是在淘汰類産品目錄中删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2013年5月,發泡餐具正式解禁。
依然不環保的2.0時期
如果把發泡餐具稱作是外賣包裝1.0時期,那麼pp塑料餐具則是外賣包裝2.0時期。
随着外賣時代的到來,各大外賣平台、商戶之間的競争也更加激烈了,外賣包裝更加注重質感。pp塑料餐具因耐高溫、堅固的特性迅速成為外賣包裝屆的新寵兒。除了原始的方形盒子狀,pp塑料餐具還被制作成圓形杯狀,用來打包湯羹類食物,多格餐盒也更便于把食物分類裝。
無論是1.0時期還是2.0時期,外賣包裝都難逃“塑料”的本質。塑料是現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材料,但是在失去使用價值後,塑料不僅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便利,反而會成為影響生态環境的污染物。《皇家學會開放科學》(The Royal Society)2月27日期刊上發表一項最新科學研究,研究顯示,塑料已經布滿世界海溝最深處,這很大程度表明,地球上已經不存在還未受過塑料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統了。早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文獻就首次提到海洋塑料垃圾問題,但并未引起足夠重視。本世紀初,随着令人震驚的太平洋“塑料垃圾帶”、無處不在的塑料及其對海洋生态系統潛在影響的報道,社會對海洋塑料垃圾的研究和關注複蘇。2004年,英國科學家《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關于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微塑料被首次提出。此後,許多科研人員都投入到微塑料的研究中,并發表了許多重要的成果,使得微塑料污染引起全球的重視。2014年,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被列為全球亟待解決的十大環境問題之一,并對微塑料進行特别關注。
可降解的3.0時期和外賣時代
雖然沒有數據表明外賣包裝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外賣包裝也正在發生改變。可降解的紙質餐盒或許是挽救污染的一道曙光。紙質餐盒從安全成分上來說,無毒無害。質感上又更加符合人們對“高端、品質”的追求。在同質化時代,紙質餐盒也更加适合商家做有品牌屬性的宣傳。
《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顯示,每10個中國人之中,3個是外賣用戶;在外賣的消費頻次上,2016年,79%的外賣用戶點餐頻次至少每周一次,47%的用戶每周至少3次。外賣已經成為繼在家就餐、到店堂食之後的第三種主力就餐方式。外賣已經勢不可擋,環保也勢在必行。 2018年初,麥當勞宣布:到2025年公司将全部采用可持續的包裝,大幅減少包裝浪費。它們的目标是将杯子、吸管、包裝紙和外賣袋等所有物品,都使用可回收或可再生材料制作。英國連鎖超市Iceland也宣布,将盡力在5年内取消其所有自有品牌産品的塑料包裝。之後,新産品将采用紙質托盤,不再使用塑料包裝。
外賣時代已經到來,發泡餐盒卻已逐漸退出這個舞台,随着時間的推移,它最終會成為一個符号,留存在記憶之中。
*圖片部分來自東方IC、視覺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