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文言文分析概括題技巧

文言文分析概括題技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8 23:22:32

文言文分析概括題技巧(文言文閱讀概括分析考點)1

一、考點解析

概括分析題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闆塊必考題型,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題目要求往往是“選是”或“選非”。選項内容多是命題者對原文的概括、轉述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命題者有意識地設置錯誤幹擾,讓考生進行判斷。而比對法是解答這類題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題技巧

1.仔細比對,找異同。

比對法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仔細比對:關鍵詞句、增減内容、人物、時間、地點、關系等。

2.比對方法

①比對選項中在“誰在何時何地說何做何”與原文是否一緻。

②檢查選項中對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闡述等有無誇大、歪曲、偷換概念。

③理清人物與事件的關系以及事件産生的原因、結果及其内在的邏輯關系。

三、常見設錯誤點

命題設誤1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幹擾項迷惑考生,這種設誤方式是命題的主要陷阱

無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觀點等内容,緻使選項的分析概括于文無據

以偏概全

将原文對某一方面的判斷通過增加或删減表範圍或程度及其他類的詞語的方式,故意擴大或縮小判斷對象的範圍

張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為說成是乙人物所為,或者把甲事件的結果說成是乙事件的結果

命題設誤2

時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時,故意将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颠倒

空間錯位

把不同地點發生的事件糅合起來表述,故意使事情發生的地點錯位

改變因果

将原因說成結果,或将結果說成原因,或給句子強加因果關系,或将因果關系改變成其他關系

事件雜糅

将文段叙述的幾件事情或事情的細節進行雜糅混編,或把多個人做的事說成一個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實的混亂狀态

四、概括分析題解題“兩步驟”

第一步:定比對區間

文言文概括分析題,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後順序設置四個選項。解答時,應依據選項内容,回歸文本,篩選出與選項相對應的句段,鎖定比對區間

第二步:定比對角度

将選項内容與鎖定的比對區間的内容相比較,特别是要從人物、地點、時間、詞義、關系、依據與結論等設誤角度進行細緻比對,找出似是而非之處,然後做出是否相符的準确判斷

【真題回顧1】

(2022年全國乙卷)文言文閱讀

聖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将之養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而右太華,伊阙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湯放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盡敵國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将奈其士衆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鳥;憎其人者,惡其餘胥。鹹刈厥敵,靡使有餘,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邵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推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遊于壽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公悲之,喟然歎曰:“令吏養之。”晏子曰:“臣聞之,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聖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鳏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景公曰:“諾。”于是老弱有養,鳏寡有室。

晉平公春築台,叔向曰:“不可。古者聖王貴德而務施,緩刑辟而趨民時。今春築台,是奪民時也。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後世哉?”平公曰:“善。”乃罷台役。

(節選自《說苑•貴德》)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項是( )

A.魏武侯乘船順河而下,對吳起說,險固的河山是魏國之玉。吳起以三苗氏、夏桀雖有河山之固卻因不修德而亡為例,指出德政才是國之寶。

B.太公建議把殷商的士衆全部殺掉,一個也不要剩。邵公則建議有罪的誅殺,無罪的人讓他們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議。

C.景公在壽宮遊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饑色,就下令讓官吏供養老人。晏子則指出,喜愛有才德的人,同情沒能力的人,是守國的根本。

D.叔向反對晉平公在春天築台,認為那樣做會耽誤農時,如果隻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被後世稱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築台的勞役。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如果隻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被後世稱為人君”錯誤,曲解文意,文中“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後世哉”意思是“怎麼能靠這些來安身存命,而被後代尊稱為國君呢”,這是說不能靠建造遊觀之台這些方式來安身存命。

故選D。

【真題回顧2】

(2022年全國甲卷) 文言文閱讀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後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币,臣請試之。”張儀南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苟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裡。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說,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裡。”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轸後見,獨不賀。楚王曰:“不榖不須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裡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轸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絕齊,後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将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裡。”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轸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轸,過聽于張儀。

(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又擔心楚國作梗,因為齊國曾經幫過楚國,齊楚關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張儀考慮如何應對,張儀答應嘗試出使楚國。

B.張儀見到楚王,提出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秦王就會下令獻上商于之地六百裡,又可以削弱齊國,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C.楚國群臣祝賀将得商于之地六百裡,陳轸不以為然,認為秦看重楚是因為楚有齊為後援,若先絕齊後索地,一定受騙,齊秦兩國都将攻打楚國。

D.張儀返回,秦王随即派人與齊聯合,拒不給楚國六百裡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齊合力大敗楚兵。楚國失敗是因為沒有聽從陳轸而誤信張儀。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說法錯誤。原文“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因對秦國施有恩惠)從而得到秦國的感激”,而不是“得到秦國的恩惠”。通過對比,發現設誤點是曲解文意。

故選B。

【真題回顧3】

(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 文言文閱讀

秦将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願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願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孟嘗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願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裡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裡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裡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衆,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裡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裡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衆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

(節選自《戰國策·魏策三》)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

B.孟嘗君見趙王不願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衆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趙國将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

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将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

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魏王非常高興,誇獎他短時間内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給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孟嘗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錯誤,由文中“王曰:‘寡人願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嘗君出使諸侯。通過比對,明确設誤點是張冠李戴。

故選A。

【優化練習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數,深結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動靜,無不知之,由是每奏對,常稱旨,上悅之。時武惠妃寵幸傾後宮,生壽王清,諸子莫得為比,太子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願盡力保護壽王;惠妃德之,陰為内助,由是擢黃門侍郎。初,上欲以李林甫為相,問于中書令張九齡,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上不從。時九齡方以文學為上所重,林甫雖恨,猶曲意事之。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齡遇事無細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傷之。……于是上罷九齡政事,以林甫兼中書令。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绂、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複直言。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明召諸谏官謂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順之不暇,烏用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辄斥去,悔之何及?”補阙杜琎嘗上書言事,明日,黜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絕矣。李林甫謹守格式,百官遷除,各有常度。雖奇才異行,不免終老常調;其以巧谄邪險自進者,則超騰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甘言啖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凡為上所厚者,始則親結之,及位勢稍逼,辄以計去之。雖老奸巨猾,無能逃于其術者。

(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李林甫專政》)

1.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李林甫特意收買宦官和嫔妃,刺探、揣測皇帝的心思,是為了自己能夠“奏對稱旨”,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

B.張九齡雖然以文學為玄宗所重,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險惡,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終究不免為李林甫所陷害。

C.為了盡快樹立自己的權威,李林甫明目張膽地恐吓谏臣,使其緘口,企圖在朝中形成萬馬齊喑的局面。

D.在李林甫的掌控下,許多才俊被束縛在難以發揮才智的職位上,而善于搞歪門邪道的人卻能得到重用提拔。

解析 C“企圖在朝中形成萬馬齊喑的局面”曲解文意,根據“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可知,李林甫想要遮蔽皇帝的視線、堵塞皇帝的耳朵,是為了自己能夠獨掌朝政大權,而不是“企圖在朝中形成萬馬齊喑的局面”

2. 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唐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為宰相,向張九齡征求意見,張九齡直言反對,但唐玄宗沒有采納其意見。

B.張九齡個性直率,因罪被罷相之後,朝廷中的百官從此都明哲保身,沒有人再敢于直言。

C.張九齡嚴格地遵守各種規則制度,對于百官的升遷與任命,都按照固定的制度辦理。

D.李林甫城府極深,受到玄宗優待的人,李林甫先親近結交,等其地位權勢稍接近自己時,就除掉他。

解析 c“張九齡嚴格地遵守各種規則制度”張冠李戴,應該是李林甫嚴格地遵守各種規則制度。

[參考譯文]

吏部侍郎李林甫奸猾狡詐,與宦官以及後宮中的嫔妃交往甚密,讓他們暗中觀察玄宗的行動,玄宗的一舉一動沒有他不知道的,因此每次上朝奏事,常符合玄宗的意圖,深受玄宗的喜愛。當時武惠妃在後宮的嫔妃中最受玄宗的寵愛,生了壽王李清,各位皇子不能和他相比,太子也漸漸被皇上疏遠了。李林甫于是托宦官告訴武惠妃說,(自己)願意盡力保護壽王。武惠妃聽後十分感激他,就暗中在後宮幫助他,因此李林甫被升為黃門侍郎。起初,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為宰相,向中書令張九齡征求意見,張九齡回答說:“宰相關系到國家的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為宰相,我擔心他以後要成為國家的禍患。”玄宗不聽。當時張九齡因為有文學才能,受到玄宗的器重,李林甫雖然怨恨他,但仍然違心奉承他。這時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生活逐漸奢侈腐化,懶于處理政事。而張九齡遇到事情,不論大小(覺得有不對之處)都要與玄宗争論,李林甫卻善于窺伺玄宗的意圖,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傷張九齡。……于是玄宗罷免了張九齡的職務,任命李林甫兼任中書令。玄宗即位以來,所任用的宰相中,姚崇善于溝通各方面的關系,宋璟執法嚴厲,張嘉貞重視吏治,張說善于寫文章,李元绂與杜暹能夠節儉治國,韓休與張九齡個性直率,這些人都有所長。張九齡因罪被罷相之後,朝廷中的百官從此都明哲保身,沒有人再敢于直言。李林甫想要遮蔽玄宗的視線、堵塞玄宗的耳朵,就把谏官們召來明确地告訴他們說:“現在有賢明的君主在上,群臣順從皇帝都顧不過來,哪裡還用得着再多說什麼?你們難道沒有看見那些立在正殿下面用于儀仗隊列的馬匹嗎?雖然吃的是三品等級的糧料,但如果要嘶鳴叫喚,就要被剔除出去,到那時後悔怎麼來得及?”補阙杜琎曾經向玄宗上書談論政事,第二天就被貶為下邽縣令。從此玄宗的谏诤之路斷絕了。李林甫嚴格地遵守各種規則,對于百官的升遷與任命,李林甫都按照固定的制度辦事。有的人雖然有傑出的才能和優異的品行,也不免老死于難以發揮才智的職位上;而那些善于阿谀奉承搞歪門邪道的鑽營者,卻能夠從其他門路得到打破常規的重用提拔。李林甫的城府極深,人們難以摸透他的心思。他善于當面奉承,而暗中陷害,從來不露聲色。凡受到玄宗優待的人,開始時李林甫總是親近結交他們,等他們的地位權勢稍微接近自己時,就千方百計地除掉他們。

【優化練習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黃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書,一再辄成誦。初以族祖蔭補官。紹興五年廷試,言孝弟動上心,擢進士第二人,授保甯軍節度推官。中在王府時,龍大淵已親幸,中未嘗與之狎,見則揖而退,後他教授多蒙其力,中獨不徙官。遷司封員外郎兼國子司業。芝草生武成廟,官吏請以聞,中不答,官吏陰畫圖以獻。宰相謂祭酒周绾與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對,中曰:“治世何用此為?”绾退,謂人曰:“黃司業之言精切簡當,惜不為谏官。”充賀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宮,必徙居見迫,宜早為計。上矍然。宰相顧謂中曰:“沈介歸,殊不聞此,何耶?”居數日,中白宰相,請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

以補其處。中猶以備邊為言,又不聽,遂請補外,上不許,曰:“黃中恬退有守。”金使賀天申節,遽以欽宗訃聞,朝論俟使去發喪,中馳白宰相:“此國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禮,謂天下後世何!”竟得如禮。中自使還,每進見辄言邊事,又獨陳禦備方略,高宗稱善。不數月,金亮已擁衆渡淮。敵既臨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獨晏然。比敵退,衆慚服。乾道改元,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禦講筵,顧侍臣曰:“黃中老儒,今居何許?年幾許?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對内殿,問勞甚渥。除龍圖閣學士,緻仕。凡邑裡後生上谒,必訓以孝弟忠信。朱熹裁書以見,有曰:“今日之來,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進于門弟子之列,則某之志也。”其為人敬慕如此。其後,上手書遣使訪朝政阙失。屬疾,手草遺表,深以人主之職不可假之左右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

(選自《宋史·黃中傳》,有删改)

(1)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B )

A.黃中天資聰穎,記憶力驚人。他幼年讀書時,凡是他所讀過的書籍,一兩遍便能夠背誦下來。

B.黃中不喜盛世祥瑞之事。他在王府的時候,拒絕了官吏把武成廟長芝草的事上奏皇帝的請求。

C.黃中見微知著,執着任性。他向皇帝進言應戒備邊防,這個建議未被采納,便請求到地方任職。

D.黃中退休之後,仍心系皇帝。他生病時仍親手起草遺表,來勸誡皇帝君主的職權不可讓他人代替。

解析 “在王府的時候”錯誤,時序颠倒,應為黃中“遷司封員外郎兼國子司業”時,且并非“不喜盛世祥瑞之事”,而是覺得在太平盛世沒有必要上奏祥瑞之事。

(2)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黃中持身嚴謹,莊強自重,且敢于直言,當朝同僚國子祭酒周绾歎息道“黃司業之言精切簡當,惜不為谏官”,深表惋惜。

B.黃中精于政事,且對朝局内外變化非常敏感,他充當出使金國的使者回國後,立刻建議朝廷整治軍備,準備抵抗金國的入侵。

C.黃中在朝廷與金國關系處理上,富有大局意識,當金國使者宣布宋欽宗去世的消息後,在他力主之下,朝廷按照禮儀處理此事。

D.黃中對于朝廷邊備非常擔心。他曾多次建言戒備邊防,卻不被采納,拜見高宗時,又多次建言邊防大事,特别陳述守衛防備的方法策略。

解析 “立刻建議朝廷整治軍備,準備抵抗金國的入侵”錯,原文為“言其治汴宮,必徙居見迫,宜早為計”。

(3)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黃中不攀附、迎合權貴。黃中面對龍大淵不卑不亢,而沒有得到龍大淵的照顧;宰相因武成廟的事質問黃中和周绾,黃中予以反駁。

B.黃中受到賞識,獲得優待。他在考試中提到孝悌打動了皇帝的心而被提拔;他七十多歲還被皇帝記在心上,皇帝給他豐厚賞賜。

C.黃中富有遠見,關注邊防。他出使金國,覺察到金國人的意圖,報告皇帝,後來證明他的預見是對的;他觐見皇帝時多次提到邊防的事。

D.黃中受人尊敬,心系國家。他退休後,朱熹寫信給他,謙恭地表達要做他的弟子;他上書皇帝,指出朝政的過失,生病後,寫遺表勸誡皇帝。

解析 “他上書皇帝,指出朝政的過失”事件雜糅,應是皇帝寫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詢朝廷的缺點。

[參考譯文]

黃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讀書,一兩遍就能背誦。起初憑借族祖恩蔭填補空缺官職。紹興五年廷試,講孝悌之道感動了皇帝,被提升為進士第二,授任保甯軍節度推官。黃中在王府的時候,龍大淵已得皇帝寵幸,黃中不曾和他親近,見面就作揖而退,以後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龍大淵的幫忙,隻有黃中不曾升官。升為司封員外郎兼國子司業。芝草生在武成廟中,官吏請求上奏讓皇帝知道,黃中不答應,官吏私下畫圖進獻。宰相對祭酒周绾和黃中說:“太平盛世的吉兆,壓下而不上奏,為什麼?”周绾沒回答,黃中說:“太平盛世要這個有什麼用?”周绾退下來,對别人說:“黃司業的話精當切實簡短扼要,可惜不是谏官。”擔任賀金國生辰使,出使金國回來,說金國人修治汴宮,必定要遷居逼迫我朝,應當早做準備。

皇上吃了一驚。宰相回頭對黃中說:“沈介回朝,竟然沒聽見這話,為什麼?”過了幾天,黃中告訴宰相,請求因随意說話等待處分。然後授任沈介為吏部侍郎,調黃中補充沈介的位置。黃中還進言戒備邊防,又不被采納,于是請求調到地方任職,皇上不答應,說:“黃中淡泊謙讓有操守。”金國使臣來賀天申節,突然把欽宗去世的消息告訴大家,朝廷讨論等金國使臣走後辦喪事,黃中騎馬趕去報告宰相,說:“這是國家大事,臣子極為哀痛,一旦有所失禮,對天下後世的人怎麼交代!”最後得以按照禮節辦理。黃中自從出使回朝,每逢拜見皇帝都進言邊防大事,又特别陳述守衛防備的方法策略,高宗稱好。不過幾個月,金國完顔亮已經聚兵渡過淮河。敵人已經到了長江邊,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隻有黃中鎮定平靜。等到敵人退走,大家慚愧敬服。乾道改年号時,黃中年齡剛好七十歲,

就因年老辭官。過了六年,皇上駕臨講筵,回頭對侍臣說:“黃中是位老儒,現在在哪裡?年紀多大了?精力或許還沒衰退吧?”召喚他入朝在内殿接見,慰問非常優厚。授任龍圖閣學士,退休。凡是鄉裡晚輩後生前來拜見,一定用孝悌忠義誠信教育他們。朱熹寫信求見,有這樣的話:“今天我前來,将在堂下拜兩次,希望您坐着接受,使我前進到學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願望了。”他被人敬慕像這個樣子。這以後,皇上寫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詢朝廷的缺點。黃中正生病,親手起草遺表,深深把君主的職權不可以讓左右的人代管作為告誡。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八十五歲。

【優化優練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秦已破滅,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高帝十一年,诏立秦南海尉趙佗為南越王,使陸賈即授玺绶,與剖符通使,使和集百越,無為南邊患害。陸生至,尉佗魋結①箕倨見陸生。陸生說佗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傑并起,唯漢王先入關,據鹹陽。項羽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于此。漢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冢,夷滅宗族,使一偏将将十萬衆臨越,則越殺王降漢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陸生卒拜尉佗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高後四年,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五年春,佗自稱南越武帝。七年九月,遣隆慮侯周竈将兵擊南越。文帝元年,稱制,與中國侔。帝乃為佗親冢在真定者置守邑,歲時奉祀。召其昆弟,尊官厚賜寵之。複使陸賈使南越,賜佗書曰:“朕,高皇帝側室之子也,棄外,奉北藩于代。道裡遼遠,壅蔽樸愚,未嘗緻書。高皇帝棄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後自臨事,不幸有疾,諸呂為變,賴功臣之力,誅之已畢。朕以王侯吏不釋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聞王遺将軍隆慮侯書,求親昆弟,請罷長沙兩将軍。朕以王書罷将軍博陽侯;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修治先人冢。前日聞王發兵于邊,為寇災不止。當其時長沙苦之,南郡尤甚。雖王之國,庸獨利乎?必多殺士卒,傷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長沙土也。’朕不得擅變焉。今得王之地不足以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為富,服嶺②以南,王自治之。雖然,王之号為帝。兩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讓,仁者不為也。願與王分棄前惡,終今以來,通使如故。”賈使南越,南越王恐,頓首謝罪,願奉明诏,長為藩臣,奉貢職。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南越稱藩》)

【注】 ①魋結:以發式如椎狀,故稱。為居住在今黔西、滇池、西昌地區遠古民族之發式。②服嶺:古代以王畿以外的地方為服,含“服事天子”之意。每隔五百裡為一區,劃分為五等,叫五服——侯、甸、綏、要、荒。南嶺遠離五畿,故稱之。

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趙佗第二次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不僅僅是因為高後斷絕了和南越的鐵器交易,更是因為漢朝焚燒了他的祖先的墳墓,夷滅了他的宗族。

B.為了表示和平解決南越問題的誠意,漢文帝為趙佗在真定的親人的墳墓設置專司守護,每年按時祭祀,并且給他兄弟尊崇的官職和優厚的賞賜。

C.文帝緻信趙佗,介紹自己但并非嫡出,可謂推心置腹;又說到高後臨朝,諸呂用事,現已伏誅,既介紹了國家形勢,也委婉地解釋了高後時期改變對南越政策的原因。

D.文帝給趙佗的信中說,服嶺以南的土地,趙佗可以自行治理,并且希望與趙佗共棄前嫌,和漢朝互通使者,恢複原有的良好關系。

解析 “漢朝焚燒了他的祖先的墳墓,夷滅了他的宗族”無中生有,原文為“漢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冢,夷滅宗族”,“誠”表示假設,并非事實。

參考譯文

秦朝滅亡後,趙佗立即發兵進攻吞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漢高帝十一年,下诏書封立秦朝南海尉趙佗為南越王,派遣陸賈前往授予他印信绶帶,頒發符節,互通使者,讓他團結安撫百越,不要成為南方邊境的禍患。陸賈來到南越,南海尉趙佗梳着椎形的發髻,兩腿伸開坐着接見陸賈。陸賈勸說趙佗:“您本是中原人士,親戚、兄弟以及祖先墳墓都在真定。現在您違反天性,抛棄華夏冠帶,想以區區南越之地與漢朝天子相抗衡成為敵國,災禍就要殃及您身上了。況且秦朝喪失德政,各地諸侯豪傑同時起兵反抗,隻有漢王能先入關中,占據鹹陽。項羽違背盟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都成為他的部屬,他可以說是極強大的了。但漢王起兵巴郡、蜀郡後,橫掃天下,終于誅滅了項羽。五年之間,海内平定,這并非人力所為,而是上天的建樹。漢朝天子聽說您在南越稱王,卻不協助天下誅殺暴逆,文武将相都請求派兵來誅伐您,但天子憐憫百姓剛剛經過兵事勞苦,所以暫且休兵,派我前來授予您君王印信,頒發符節,互通使者。您應該親自到郊外迎接,面向北面稱臣才是,而您竟然要憑借新近締造尚未安定的越國,對漢朝如此倔強不服從。漢朝如果知道了,掘毀焚燒您祖先的墳墓,夷滅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率領十萬大軍親臨南越,那麼南越人殺您投降漢朝是易如反掌的。”于是趙佗立刻從座位上站起來,向陸賈謝罪說:“我在蠻夷民族中居住已久,太沒有禮義了。”陸賈最後任命趙佗為南越王,令他向漢朝稱臣,遵守漢朝的約定。高後四年,有關官員奏請禁止南越的關市中的鐵器輸出。五年春,趙佗自稱南越武帝。七年九月,派遣隆慮侯周竈率兵攻打南越。文帝元年,趙佗自稱皇帝,(一切)與漢朝皇帝相同。漢文帝下令為趙佗在真定的父母親的墳墓設置專司守護,每年按時祭祀。又召來他的兄弟,用尊崇的官職和優厚的賞賜表示優寵。文帝又派遣陸賈出使南越,帶去文帝賜給趙佗的一封書信,信中說:“朕,是高皇帝側室所生之子,被安置于外地,在北方代地奉守做藩王。因路途遼遠,加上我眼界不開闊,本性樸實愚鈍,所以未曾與您通信問候。高皇帝不幸去世,孝惠帝也去世了,高後親自裁決國政,不幸患病,諸呂乘機謀反,幸虧有開國功臣的力量,誅滅了呂氏。朕因無法推辭諸王侯和百官的擁戴,不得不登基稱帝,現已即位。前不久,聽說大王曾緻将軍隆慮侯周竈書信,請求尋找您的親兄弟,請求罷免長沙的兩位将軍。朕因為您的這封書信,已罷免了将軍博陽侯;您在真定的親兄弟,朕已派人前去慰問,并修整了您先人的墳墓。前幾日聽說大王在邊境一帶發兵,不斷侵害劫掠。當時長沙受害,南郡尤其嚴重。即便是大王的南越王國,難道就能在戰争中隻獲利益嗎?必定使許多士卒喪生,良将官吏傷身,使别人的妻子成為寡婦,孩子成為孤兒,父母成為無人贍養的老人。這是得一失十的事,朕不忍心去做。朕想對犬牙交錯的地界做出調整,詢問官員意見,官員回答說:‘這是高皇帝确立的長沙的邊界。’朕不得擅自變更地界。現在漢若奪取大王的領地并不足以增加多少疆域,奪得大王的财富也不足以增加多少财源,五嶺以南的土地,大王盡可自行治理。即使如此,大王已有皇帝的稱号。但兩位皇帝同時并立,卻沒有一位使者來往聯系,才出現了争執。隻講力争而不講謙讓,這是仁人不該做的事。願與大王共棄前嫌,自今以後,互通使者,恢複原有的良好關系。”陸賈到達南越,南越王趙佗十分惶恐,叩頭謝罪,表示願意遵奉皇帝明诏,永為藩臣,遵奉貢納職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