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讀者留言說,明朝弘治帝的孝康張皇後在兒子正德帝朱厚照死後,不給兒子過繼嗣子,反而去給丈夫弘治帝過繼,是她不願意從皇太後變成太皇太後,因為成了太皇太後就要退居二線,不能參與政治了。
看到這樣的評論,讓猴格不禁想起前幾年的口水話題。
那時候也有很多人都認為,清朝的慈禧太後,不給親兒子同治帝立嗣,反而去給丈夫鹹豐帝過繼,也是擔心自己從皇太後變成太皇太後,就不能繼續垂簾聽政了。
甚至康德大帝溥儀都這樣淺薄地認為,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就寫慈禧是為了繼續掌權才立外甥光緒帝的。
張孝康和慈禧真的是因為不願意放棄皇太後的身份,才不為親兒子過繼嗎?曆史上真的是有皇太後在,太皇太後就要退居二線不能參政嗎?
當然不是了!
從來沒有這樣的明文規定或不成文的慣例,在中國曆史上,隻要皇太後和太皇太後婆媳同時存在時,都是太皇太後當家執政,而身為兒媳婦的皇太後,則隻能仰婆母鼻息、謹守兒媳婦的本分。
簡單介紹一下曆史上太皇太後和皇太後共存的例子:
呂雉是漢太祖高皇帝的原配發妻,惠帝劉盈的老娘,是惠帝皇後張嫣的婆母兼外祖母。
從高帝劉邦死後,身為高後的呂雉就臨朝執政,到兒子惠帝死,呂雉仍然是大漢朝的一把手,而從皇後變成皇太後的張嫣,則在大漢朝的政壇沒有絲毫存在感。
薄氏是漢高帝妾室,文帝劉恒生母,景帝劉啟親祖母,因為母以子貴而成為皇太後,等孫子即位後,又成為太皇太後;她的兒媳婦窦氏,則從皇後變成皇太後。
在薄太皇太後活着時,大漢朝的宮廷以她為尊,大孫子景帝即便不喜歡八竿子也打不着的表妹薄皇後,有老祖母在堂,他也不能把皇後廢了,而他娘窦太後,不管在後來多麼威風,如今在親婆婆面前,也得暫時盤着。
窦太後熬死了婆婆,也熬死了兒子景帝,在孫子武帝時期也升級成為太皇太後,而這時身為兒媳婦的皇太後王娡,不但要仰婆婆窦老太的鼻息,還要讨好婆婆疼愛的大閨女嫖姐姐,直到婆婆窦太皇太後死後,王娡才能擺擺皇太後的威風。
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後,漢成帝的生母,漢哀帝的嫡祖母兼嗣祖母;傅氏是漢元帝的妾室昭儀,漢哀帝的親祖母;趙飛燕是漢成帝的皇後;丁氏是定陶王劉康的妾室、漢哀帝的生母。
他們四位共存是哀帝在位時期,哀帝劉欣即位後,尊嫡祖母王政君為太皇太後,嗣母趙飛燕為皇太後;他的親祖母傅氏則逐步從恭皇太後,變成帝太太後,再變成皇太太後,而他的生母丁姬,則從恭皇後,變成帝太後。
如果按照宗法論,自然是嫡系的王政君為尊,但形勢逼人強,就像窩囊的張孝康在嘉靖帝母子面前支棱不起來一樣,哀帝時期,庸碌的王政君也并沒有權威。
反倒是哀帝的親祖母傅氏在張牙舞爪的興風作浪,而身為兒媳婦輩的趙飛燕和丁姬,不但要在嫡室王政君面前安分,還是要匍匐在妾室傅老太的腳下。
漢哀帝死後,王政君在侄子王莽的挾持下,總算進行大反攻,不給無子的哀帝立嗣,繼續給成帝過繼,就是漢平帝,所以,王政君依舊是太皇太後。
等不聽話的平帝被老嶽父王莽弄死後,幼兒孺子嬰被扶上台,平帝皇後王氏就變成皇太後。
盡管王政君和王氏都不掌權,但身為孫媳婦的王太後,同樣要在姑奶奶兼嫡祖母太皇太後王政君面前恭謹孝順。
高滔滔是宋英宗皇後,神宗的親娘,向氏是神宗的皇後,神宗駕崩後,兒子哲宗即位,就是由太皇太後高滔滔臨朝,升級為太後的向氏在威風八面的婆母面前,依舊毫無存在感。
一直到高滔滔死後,哲宗駕崩時,身為皇太後的向氏,才終于過一把臨朝執政的瘾,強行指定輕佻子端王趙佶為帝,以一己之力把大宋集團送上地獄之門的末班車。
吳氏是宋高宗的皇後,孝宗的嗣母,光宗的嗣祖母,甯宗的嗣曾祖母,一路從皇後到太上皇後,再到皇太後,太皇太後;而謝氏是宋孝宗的皇後,光宗的繼母,甯宗的繼祖母,從皇後變成皇太後。
在吳老太太面前,身為兒媳婦的謝太後同樣沒有存在感,她的繼子光宗不孝,不出面為親爹孝宗辦喪事,大臣們在把光宗搞下台擁立甯宗時,也是找太皇太後吳氏出面,而不是找皇太後謝氏站台。
因為有婆婆在,怎麼可能找兒媳婦當家出頭呢?
謝道清是宋理宗的皇後,全玖是理宗嗣子度宗的皇後,從史料分析看,這組婆媳的能力,顯然是兒媳婦勝出。
但是,當度宗死後,嫡子恭帝即位,身為度宗嫡母的謝太後升級為太皇太後,度宗皇後全玖也成了皇太後,有庸碌的婆婆在上,兒媳婦即便有能力,也隻能靠邊站,在婆婆的光環下毫無存在感。
答己是元武宗、元仁宗之母,是元英宗、元明宗、元文宗的祖母;阿納失失裡是仁宗皇後、英宗之母,也是元朝唯一一對太皇太後與皇太後共存的組合。
了解點元史的都知道興風作浪的答己,但又有幾個知道阿納失失裡皇太後的名字呢?在張牙舞爪的答己太皇太後面前,這位身為兒媳婦的皇太後,是不是沒有一點存在感?
大明知名度最高的女主張氏,是明仁宗皇後、明宣宗之母、明英宗祖母,她兒媳婦孫氏是宣宗繼後、英宗生母,這組婆媳曾在熱播劇《大明風華》中出場過,在那部劇中,心裡沒有一點AC數的編劇,居然讓兒媳婦孫氏,騎在婆婆張氏頭上在朝堂指手畫腳,特别的荒誕可笑。
在曆史上,從英宗即位到他成長,選婚,結婚,都是太皇太後張氏一手操辦的,身為兒媳婦的孫氏,在婆婆的光環下,也隻能夾着尾巴做人,直到張老太死後,孫太後才成為後宮頭一份,并在土木之變時,成為皇室代言人。
綜上可知,曆史上那些太皇太後與皇太後共存時,都是當婆婆的當家做主,做兒媳婦的隻能當背景闆。
所以,張孝康和慈禧不給親兒子立嗣過繼,隻是沒有合适的人選罷了,可不是她們怕從皇太後變成太皇太後就沒有權力了。
正德帝死時,沒有親兄弟親侄子,就要按照血緣親疏在小宗同昭穆之中選擇,上推到憲宗成化帝,而當時憲宗隻有一個曾孫子,就是益藩6歲的朱載增。
如果選擇給正德帝立嗣,就隻有朱載增一個人選,但張孝康在閣臣楊廷和的忽悠下,并沒有選擇家族人丁興旺的朱載增給兒子立嗣,反而上推給弘治帝立嗣,去選擇勢單力薄的興王朱厚熜。
這就給人留下疑問,張孝康和楊廷和為何不為武宗正德帝立嗣呢?真的是張孝康不願意升級為太皇太後嗎?
當然不是,不給正德帝立嗣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一來是武宗正德帝太荒唐,大臣們都不喜歡,不給他立嗣有老楊私心在作祟的緣故;
二來是朱載增的親爹親爺爺都在,且益藩就像宋朝的濮王系一樣興旺,楊廷和不敢賭朱載增日後會不會像宋英宗鬧濮議那樣來鬧益議;
三來就是朱載增的年紀太小,才6歲,一旦不幸夭折,朝廷會再度陷入混亂,還要不要繼續給小皇帝立嗣呢?給正德帝立嗣時載字輩都隻有一個選擇,到給早亡的朱載增立嗣時,恐怕翊字輩連一個選擇都沒有,畢竟誰也不知道朱載增會成功生下兒子後再死。
四來就是老楊怕擁立幼主,自己會落得個擅權霍光的名頭,回頭再讓有野心的宗藩把他當奸臣給清了,就太虧本了。
所以,和朱載增相比,親爹、親叔叔都早亡了,隻有一個寡婦娘、瞎眼小妾奶奶、且已經健康渡過早夭期的朱厚熜,就成為老楊眼中最合适、最好欺負的人選,隻是沒想到最後踢到鐵闆。
朱厚熜能夠入承大統,的确要感謝伯母張孝康和閣臣楊廷和,可不是他粉絲吹捧的什麼他是天選之子,什麼按論序就該他了。
有些嘉靖粉的思維實在是太一根筋了,為了吹捧偶像,非讓他家嘉靖帝自甘下賤去遵從藩王禮,甚至表現得比明朝人還了解《皇明祖訓》一樣,也是讓人無語凝噎。
話說回來了,即便當時給正德帝立嗣過繼,正德帝的夏皇後升級為皇太後,她也越不過婆婆太皇太後張孝康,也還是要繼續在婆婆的手底下讨生活。
再說同治帝,他死時也沒有親兄弟親侄子,如果給他立嗣,也隻有大伯父奕緯過繼來的兒子載治、為他生的孫子溥倫一個人選,同治帝其他叔叔們有的連兒子還沒生出來,别說孫子了。
但慈安和慈禧在最終也放棄溥倫,改為鹹豐帝立嗣,因而也給坊間留下疑惑,是不是慈禧不願意讓同治帝皇後當太後臨朝執政,才不給親兒子立嗣的?
這真的是想多了,和朱載增一樣,溥倫也有不利因素,甚至他的身份還不如朱載增尊貴。
一來他親爹載治是遠宗子弟,過繼給了奕緯,他爺倆的血緣在皇位繼承面前,是不被近宗認可的,就像明朝閣臣不會選憲宗系以外的載字輩,清朝的臣子以及皇室近親們,也不可能讓皇帝候選人輪出道光系以外,道光帝的後裔可沒死絕呢!
二來是溥倫的年齡太小,當時還不足一歲,誰知道他會不會像三個胞兄一樣夭折,如果夭折了怎麼辦,大清朝當時可沒有毓字輩出生呢!
因此種種,溥倫最終也與皇位失之交臂,慈安、慈禧改選擇最合适的載湉、即光緒帝成為鹹豐帝的嗣子。
所以說,張孝康和慈禧,沒有給親兒子立嗣過繼,隻是在她們眼中沒有合适的過繼子而已,可不是擔心升級成太皇太後,就不能參與朝政了。
因為,不管是從實際例子,還是從倫理綱常算,就算當時給正德帝、同治帝過繼嗣子,有當婆婆的太皇太後在,也輪不到做兒媳婦的皇太後去臨朝執政。
當皇太後遭遇太皇太後時,兒媳婦還是要以婆婆為尊啊!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透過表象尋找曆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更新佛系,關注需謹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