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宣部“學習強國”向全國推送的每日一曲巜圌山情》,是反映江南秀美山河和江蘇鎮江民俗文化的一首悅耳動聽的歌曲。這是由原東部戰區陸軍政治工作部文工團軍旅作家、魯迅文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獲得者葛遜和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吳小平先生精心打造的一首新歌。聽過這首歌的音樂家稱贊說:“好詞好曲,沁人心扉”、“真情滿滿,鄉愁濃濃”“洋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聽起來行雲流水、優雅甜美,具有很強的藝術震撼力、感染力”。
這是一首見證曆史的歌。座落在江蘇鎮江新區内的圌山,雄峙江浒,振鎖大江。相傳秦始皇統一天下春暖花開東巡此地時,見長江之濱高山聳峙,形如巨龍,瑞氣升騰,心中大悅。為留住這份祥瑞,便賜名為圌(chui)山。此後,周邊的百姓相約清明節後一天登圌山,沾瑞氣,盼福安,故此“黃明節”獨特的民俗節日就産生了。《圌山情》歌詞中唱道:“神奇黃明節,穿越古與今,秦時明月今猶在,好山好水好風光。”用歌聲記錄了曆史,見證了曆史,道出了圌山和黃明節的由來和發展變化過程。藝術創作永遠離不開真實感受,鎮江是葛遜的第二故鄉,他曾經在這裡當兵駐守,熟悉這裡的山山水水和曆史典故,所以口語化、生活化的表達油然而生,典故入詞,書寫的是最真實的生活,抒發的是最真切的感受。
這是一首贊頌祖國的歌。歌詞中開始時唱道:“四月天,菜花黃,春回大地心歡暢。”“四月天,泉水香,情滿江南心飛揚。”字裡行間都溢滿了對春回大地、情滿江南的贊許,對人間最美四月天的向往,充分反映出人們開心快樂、舒心愉快良好的精神風貌。歌中又唱道:“江流雲天外,鳥鳴山潤中,宜風勁吹吐芬芳。”字字句句又表達了對祖國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江山如畫的頌揚。也表達了對偉大祖國,對偉大祖國好山好水的愛戀。古人雲:“言之不足、則歌之。”西方人則說“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如果用語言難以表達對祖國的摯愛的話,那就用歌聲歌唱祖國,歌唱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這是一首崇尚報恩的歌。知恩報恩是當地千家萬戶、千秋萬代最崇尚的家風民風。在圌山之巅有痤高七層的報恩塔,它是明崇祯年間吏部尚書陳觀陽所建。陳觀陽是鎮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貧寒,經懸梁苦讀考中了進士,最終成為朝廷重臣。為報答家鄉父老養育之恩,他傾其所有建成此塔,命名為“報恩塔”。此後,每到“黃明節”,周邊的民衆都會結伴登塔,從其莊嚴、聖潔、凝重中接受報恩文化的洗禮,做知恩圖報的忠實信徒。歌中唱道:“春滿黃明節,牽手你與我,細雨滋潤回家路,健康樂享幸福長。”從歌中較好地回答和诠釋了要報誰的恩的問題。這就是要報人民的養育之恩,要報共産黨的哺育之恩,隻有這樣才能滋潤回家的路,樂享長久的健康幸福。
這是一首情牽鄉愁的歌。歌中唱道:“登高思報恩,祈福昐吉祥,美麗鄉愁永守望。”洋溢着深深的鄉土氣息,浸透着滿滿的鄉情、濃濃的鄉愁。那疊疊翠翠的山巒,那涓涓流淌的溪水,怎麼能不讓在外的遊子向往;那秀麗的身姿、那俊美的身影又怎麼能讓遠離故土的驕子遺忘。鄉愁是一份份期盼,鄉愁是一次次凝望。每當鄉愁襲來時,就會有太多的情景再現、太多的情感流露,沿着歌聲情回故鄉,沿着歌聲追逐夢想。
詩情畫意的歌詞形成後,受到很多作曲家和歌手的關注和喜愛。全國知名作曲家、江蘇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吳小平先生先前進入,主動承擔了譜曲和配器工作,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張丹丹女士也主動承擔了演唱任務。“學習強國”江蘇平台制作了音頻。《圌山情》推送和唱開後,受到方方面面的褒獎和業内業外的好評。他唯美動聽的旋律,柔和悅耳的音色,帶給大家純清靈空的聽覺體驗和美不勝收的藝術享受。他的流轉,也必将給我們帶入新的文化勝境,讓人聽了一遍還想再聽一遍。
陳照明
來源:揚子晚報揚眼 編輯:朱曉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