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端午節,我們來說說粽子。
網絡圖片
粽子不光是端午節的食物,也是我國西南侗族粽子節的主要食物。
粽子是中國漢族的傳統食物之一,是中國曆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在中國流行千百年,長盛不衰,并且流傳到了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提起粽子,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屈原——一位愛國詩人,第二時間想到的恐怕是小長假了——終于可以休息了。
網絡圖片
粽子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而發明的。其實不然,粽子在屈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當時粽子的作用是用來祭祀用的。
如果說真的是為了紀念某人,那可能也不是屈原,而是迎接伍子胥。南朝蕭梁時期宗懔所著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網絡圖片
古代的時候,粽子還不叫粽子。在北方,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叫角黍,在南方,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為筒糉,“糉”(zòng)是粽的古文,稱“筒粽”。
曆史上跟粽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将之解釋為“蘆葉裹米也”。
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
正是晉朝,粽子被列為端午節食品。
隋唐時,端午節成為全國性的節日,粽子自然水漲船高,成了全國端午節必吃食物。在全國人民的發展下,粽子随着地域的不同,出現了很多新的吃法。最著名的莫過于“九子粽”了,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四時花競巧,九子粽争新。”
粽子的内裡也有了新花樣,從開始的小米、大米,發展到糯米,最後開發出含有餡的粽子,即包裹有大棗、花生、栗子等的粽子。
如今随着生活質量的提升,粽子也總是推陳出新,甚至五花八門。先是奇形怪狀的粽子。
網絡圖片
這個形狀,感覺像頭上紮了個沖天辮。
網絡圖片
這個想表達一個什麼意思呢?難道是牛角狀,複古産品?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這個看上去就像一顆糖。
網絡圖片
猜想制作人想做成一個大圈,可以挂脖子上吃。
網絡圖片
方形的感覺好像古代醫館裡面包的藥。
除了奇怪的形狀,當然不能少豐富的、神奇的内餡。
龍蝦粽子(網絡圖片)
龍蝦不光可以做糖葫蘆,還能做粽子。
螺蛳粉粽子(網絡圖片)
仿佛聞到了一股味道。
網絡圖片
這個味道更大。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簡單地說來,粽子仿佛什麼都能包在裡面,簡直包容萬物。
“禅師,粽子是不是教我們要學會包容?”
禅師不語,吧唧着嘴。
“禅師,粽子難道是教我們要什麼都能包容?”
“想多了吧,就是為了好吃!”
粽子就寫到這裡,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PS:1、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裡發現了兩個實物粽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
2、2000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甯産的第一個世界最大的粽子,已經上吉尼斯記錄了。
3、墨西哥的粽子是辣的。
網絡圖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