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鑼鼓書文化:漢族曲藝的優秀代表

鑼鼓書文化:漢族曲藝的優秀代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2 01:01:50

  鑼鼓書也被我們稱為“太保書”,是上海地區一個比較流傳的漢族民間曲藝之一,因為演出時演員們自擊鑼鼓延長故事,民間也稱為“堂鼓書”。那麼,大家對于這種漢族曲藝的優秀代表,鑼鼓書文化,我們是否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鑼鼓書的藝術特色

  鑼鼓書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員自擊鑼鼓,唱表說書。早期都是單人坐演,20世紀50年代末逐漸改為雙人或多人站立說唱乃至表演唱,伴奏樂器亦逐漸增加,配有琵琶、揚琴等絲弦小樂隊,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為單人說唱配樂隊。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鑼鼓書音樂有川沙、南彙一帶的“東鄉”和松江、金山一帶的“西鄉”之分,曲調有【金平調】、【調】等。

  鑼鼓書的表演形式

  (一)“占蔔”儀式,古稱“太蔔”如今還保留着“掐卦”(沿用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馬前六壬卦”)和“笃笤”;

  (二)民間信仰儀式,藝人稱“社書”,俚人稱“太保”。功能如同“社戲”。社書中又分四種類型,即:酬神保泰的“待佛書”、大型廟會城隍出巡時的“接廠”、專為病人驅邪逐疫的“謝菩薩”和專治疑難雜症的巫醫行為的“按香台”。這些儀式所祭之神,主要為驅蝗大神劉猛将、抗金英雄嶽飛、忠臣良将楊忠愍等等;儀式中有一節内容為唱“社書”、勸人為善、言情小說、民間傳奇故事等。

  (三)民間曲藝,清末明初說唱“社書”的藝人走向茶館書場專事說書。建國前上海市郊及毗鄰地區書場先後建有近千座,藝人有300多人。

  鑼鼓書的傳承意義

  1950年,太保書、钹子書、宣卷、什錦書等所有上海漢族民間曲藝統稱為“滬書”,52年市郊劃歸江蘇省,便稱“農民書”,浦東人稱“浦東說書”。1961年,鑼鼓書走進了群衆文藝舞台,從此取名為“鑼鼓書”,四十多年來,南彙人創作演出了新作100多個,于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南彙為“民間藝術之鄉”,2004年,鑼鼓書又被列為國家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項目。

  然而,鑼鼓書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由于時代的變遷、專業市場萎縮。1910年至1932年時,鑼鼓書在上海地區比蘇州評彈還要紅火。1949年時,滬、浙、江還有300多所書場,目前僅存30處。老藝人相繼謝世,傳藝斷層,唱本失傳。1949年前後,專業藝人由250多位,說唱鑼鼓書藝人銳減到5人,能做社的僅有2人。鑼鼓書已到了後繼無人、難以生存的瀕危狀态。由于鑼鼓書是上海民俗文化的一支奇葩,也是代表着整個上海文化和上海民間曲藝的藝術瑰寶。因此,2006年5月20日,鑼鼓書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