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會有個錯覺:孔子的口才不好。真是如此嗎?我們知道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叫《論語》,主要内容就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如果一個人說的話能流傳2600年,你說他口才不好,這是認真的嗎?确實,孔子提倡“敏于行而讷于言”,人們習慣把“讷于言”的“讷”理解成木讷。其實不是,孔子的意思是說,
說話别急,話多并不代表口才好,三思而後言!
一
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去遊說諸侯,半途中,一行人正倚靠在一棵大樹下休息。突然有徒弟氣喘籲籲地跑來說:
“師父不好了,咱們的馬偷吃了農民的莊稼被扣押啦。”
一旁的子貢聽罷覺得師弟是在小題大做,這位被後人稱為“縱橫家之祖”的男人主動請纓,要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去把馬要回來。
結果,他跑去跟農夫聊《尚書》、《詩經》,講君子之道。子貢講得很興奮,結果農夫毫無反應。子貢洩氣了,便低聲下氣求農夫,結果被當成了神經病。子貢很受傷,别說是個農夫,就是那些魯公,趙侯們見了自己也要給三分薄面,尊自己一聲“先生”。這小小農夫真是有眼不識泰山,絲毫不給面子。
見子貢铩羽而歸,孔子微微一笑,對馬夫說:“有勞大駕,請幫忙去讨回馬吧”。子貢覺得好笑,自己親自出馬都不行,小小的馬夫能行?
結果,馬夫見了農夫說了句:“你我東西相隔,互不相識,奈何莊稼都長一樣,馬兒怎知那是你的莊稼不能吃呢”?
農夫一想,有道理啊。這遠方的客人和他們的馬都是無意的,便把馬歸還給了馬夫。
為什麼善辯的子貢說服不了農夫呢?很顯然,他話多卻沒說到點子上。
二
有時候,人跟人的差距,往往就表現在說話和做事上。會說會做最好,不會說會做也行。不會說也不會做就尴尬了。講兩件阿信過去的兩件往事,一正一反。
那一年,公司會議室正在開季度會議。突然門被推開了,進來了一位不速之客。當時所有人都蒙了,來的是誰呢?
一個乞丐。
這位乞丐是洞察到了緻富密碼,辦公區的人更容易讨到錢。估計是趁着保安不注意,溜上了行政區。老闆見狀便說,趕緊把他請出去。
接下來就熱鬧了,同事們紛紛走上前去跟乞丐講道理,說什麼“我們正在開會呢,請你出去”、“你能不能有點素質”、“你再不出去,我們要叫保安了”。現場頓時亂成一團,想必那乞丐也是個熟練工,對于同事們的指責和恐吓早就見怪不怪了,繼續咧着嘴笑着說“各位老闆心心好”。
有人想上前去把乞丐推出去又怕惹麻煩。事态正在膠着時,一位同事從口袋掏出五塊錢遞給乞丐,啥話也沒說。乞丐見錢眼開,一句“謝謝老闆”便端着破碗便走了。
你看,最好的說服并不一定非要喋喋不休,隻需要五塊錢就行。後來,那位同事高升了,成了老闆的心腹。
作為旁觀者的我,至今想起來,還是好生佩服。一群人搞不定一個乞丐,顯然也是話太多,卻沒有說服力。
三
說服并不一定是全要靠語言的。阿信的這句感慨源于一次接待任務。不過,我倒是想先聊另一個典故。
南唐有一位辯才叫徐铉,學識淵博,口才了得。隻要徐铉開口說話,就沒人能跟他一較高下。這不,南唐想刁難一下北宋,就派出徐铉出使北宋。
誰去接待呢?滿朝文武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想鬧笑話自找難堪,所以紛紛退卻。這讓趙普為難了,雖然他聲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就算給他整部《論語》恐怕都無濟于事了。眼看接待時間快到了,丢自己的臉是小,丢大宋的臉是大。
趙普沒辦法,隻好請示領導。趙匡胤聽聞後,胸有成竹地說:“這事交給朕來辦”。他指着衛兵說:你們給朕找個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文盲來。
徐铉來了,隐隐覺得接待的人有問題。果然,在宴會席上,徐铉開始滔滔不絕,侃侃而談。可是那位衛兵接待官壓根聽不懂,所以不發一語,隻一個勁地點頭。這一舉動反而把徐铉給整不會了,他看不出對方的深淺,見自己喋喋不休反而像蒼蠅一樣。頓覺口幹舌燥,便不再賣弄才華了,反覺得對方是高人。徐铉越是愛多,越是尴尬。徐铉唠叨了半天,卻并沒有說服力。
講回阿信的故事。我接待過一位客人跟徐铉一樣,是個才子,滿腹詩書。在接待時,一瓶一盞,一草一木,他都能說個子醜寅卯,理所當然來。阿信佩服是真佩服,可是根本說不上話。畢竟,阿信不是文化人。如果非要拼詩詞歌賦,那我就輸了。
于是,我想了個方法。每當客人開始吟詩抒情時,阿信就在一幫不住地點點頭說:“你說得真好”,然後再不言語了。
客人先是很受用,他覺得我是在謙虛,不像他那些讨厭的朋友們。原來,客人的朋友們都是文人,雖然都知道“文無第一”,但每次相互間都要擡擡杠,拆拆台,鬧得不歡而散。突然,遇到阿信這個不争的人,頓覺親切。再看阿信始終不接話,卻表現出一副腹有詩書的模樣,便也不給阿信上語文課了。
後來。我們成了朋友。阿信話少,卻終于機智了一回。
四
你為什麼總是說服不了别人?你覺得這是别人的問題,還是自己的問題?你覺得口才好就是話多嗎?
阿信認為,會說不是亂說,話多不是會說。人跟人之所以會有溝通屏障,究其原因是缺乏了解和同理心。所以就出現了“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情況。
如果雙方沒話說,千萬不要硬說,結果越說越尴尬,正如孔子說得“不以人之所不能聽說人”,意思是說,溝通存在障礙時,你最好不要用别人聽不懂的話去說服。
其實鬼谷子也說過類似的話“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于人”,不要強迫别人聽不想聽的話,不要強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人跟人之間的隔閡雖然看不見,但是它就在那裡。
所以,怎麼樣才能進行有效溝通呢?不妨試試阿信為你精心準備的的“WHO”說服法則,幫你快速解除心理隔閡:
W:WHO,他是誰?說服時要了解對方的說服對象的具體情況,把握對方的外在群體特征和内在個體心理。
H:HOW,怎麼辦?分析對方的認知、心理、利益的個體特征,尋找同理心制定具有說服力的溝通策略。
O:OBEY,順着說。開口說話時,不僅不要忤逆,不僅要迎合順應,因為沒人喜歡被說教,被改變。甚至要選擇适當地說好聽話,說立場、說利益,唯獨不說是非。如果做不到,可以選擇不說話。
為什麼呢?因為說話的目的是為了說服。如果你不了解對方,不知道該怎麼說,你隻能要麼閉嘴,要麼迎合。雙方之間如果存在隔閡,就意味着你說的話沒有說服力,說再多都是錯。
本文由鬼谷道創始人,研究鬼谷子智慧的民間手藝人鬼谷信原創,鬼谷信講透鬼谷子,助你人生少走彎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