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動力煤價格指數?澎湃新聞記者 樊盛濤9月下旬以來,不少地區開始限電停産,部分地區甚至拉閘限電,直接影響民生始于部分地區特定行業的限電,為何會傳導至國内其他地區,原因何在?下一步,又該如何解決目前的“電荒”問題?,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三大動力煤價格指數?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澎湃新聞記者 樊盛濤
9月下旬以來,不少地區開始限電停産,部分地區甚至拉閘限電,直接影響民生。始于部分地區特定行業的限電,為何會傳導至國内其他地區,原因何在?下一步,又該如何解決目前的“電荒”問題?
在此次讨論限電停産的原因中,能耗雙控被多次提及。能耗雙控本是一個執行了多年的老政策,指的是“單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費總量”兩項約束性指标,旨在對地方政府在節能減排事項進行考核,在規定時間内必須完成。然而,上半年,由于疫後中國經濟複蘇,加之出口延續了去年以來的良好勢頭,部分地區并未能及時完成能耗雙控任務。
8月1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标完成情況晴雨表》顯示,在能耗強度降低方面,全國有9個省(區)上半年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為一級預警;在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方面,全國有8個省(區)為一級預警。此後,各地相繼出台嚴格的限電限産舉措,包括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增速,關停部分高耗能産業,加強對化工、鋼鐵、有色金屬、非金屬建材等行業進行限産。
緣何限電停産?
這是否意味着,始于9月份大範圍的限電停産主要因素是“能耗雙控”?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澎湃新聞表示:“起初大家認為限電的原因是能耗雙控,但現在看來不僅僅是這個因素。”
在他看來,限電停産不能僅僅歸因于能耗雙控,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從遼甯等東北地區開始,限電範圍擴大至居民用電,但是目前在中國的用電需求中,居民用電隻占15%,工業用電占70%,“如果僅僅是地方政府為了完全能耗雙控目标,這很難解釋遼甯等東北地區為何限居民用電。”他說,其次,目前限電範圍開始往全國蔓延,顯然這是供需兩端都出問題了。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拉閘限電的主要因素是結構性失調。在需求側,疫後經濟複蘇,海外訂單超預期增長,我國制造業等第二産業産能迅速擴張,國内用電量罕見地持續兩位數增長,緻使電力和煤炭需求居高不下;在供給側,國内煤炭供給受到較大影響,同時海外進口也未相應更多增加,造成煤炭價格顯著上漲,這抑制了火電發電的電煤供給。
關于緣何限電停産,林伯強認為,在供給側,目前中國以火電發電為主,但是近年來,煤價持續走高,電廠發電成本高企。“目前情況下,電廠發電是虧本的,影響了煤電廠發電。”他說。
在需求側,他介紹,1-8月,中國全社會用電量為5.5億千萬時,同比增長13.8%。中國用電總量中,工業用電達到了70%,而工業用電中高耗能産業,占比達到40%~45%。這種用能結構,加之今年出口很好,很多高耗能行業增加産能,這大大增加了用電需求。
中國能源網首席研究員韓曉平認為,因為中國很大,各地區的資源禀賦,氣候條件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各地拉閘限電的因素各異。“一些地區‘能耗雙控’是缺電的主要原因。”他說,尤其最近一段時間,這些地區的經濟勢頭很好,把排放指标都用完了,必須控制能耗,這個屬于政策性缺電。
東北主要是結構性缺電。一方面,東北的經濟活力不如發達地區,所以東北不存在能耗超标的問題。其次,最近幾年東北去産能政策,當地的一些煤礦、燃煤電廠被關掉了,煤炭供給受到很大影響。“雖然東北又興建了很多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但是清潔能源發電具有不确定性和周期性的特點,不能保證穩定、持續的供電。”他說。
如何解決“電荒”
為解決用電短缺問題,國家發改委9月29日稱将采取多項保供穩價舉措,一是做好發電用煤用氣保障,包括國内“全力增産增供”、 适度增加煤炭進口。
另一方面,按價格政策合理疏導發電成本。指導各地切實組織好電力市場交易,嚴格落實燃煤發電“基準價 上下浮動”的市場化價格機制,讓更多電量進入市場交易,不得對市場價格在合理範圍内的正常浮動進行不當幹預,讓價格合理反映電力供需和成本變化。
如何解決短期内,尤其是即将到來的冬季電荒問題。目前各界共識是,增加煤炭供給、上下浮動市場電價,加之對高耗能、高排放産業關停。這其中電價是各界讨論的焦點。
林伯強認為,國内并沒有真正出現煤炭資源枯竭的情況,在目前狀态下,應該允許企業适量挖煤,盡快增加國内的煤供應。同時,由于目前電廠發電處于虧損狀态,電價可适度進行調整,通過控制煤價,降低發電廠成本,使其有動力去發電。
中國目前仍然是市場定價的煤炭和政府管控的電價長期“頂牛”,上遊煤炭成本無法有效疏導至電力終端,造成市場信号扭曲。
鑒于此,魯政委稱,此次拉閘限電所揭示出來的,今後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煤價和電價應該聯動。”一旦火電電價反映出正常的供需價格,通過市場機制,倒逼需求側更多選擇用新能源發電。他建議,可先易後難,先調整工業用電價。
韓曉平則稱,本來電價控制作為市場調節的一種手段,但是上調電價很可能導緻全面通脹,導緻經濟陷入滞漲,所以中國的電價調整幅度不大。“電價調整需要考慮整個宏觀經濟的情況,以及社會和普通居民的可承受能力。”他強調,電力滲入整個社會的每一個細胞,電價上漲會影響其他所有物品價格。”
另外,韓曉平提到,即便目前允許開采煤礦,但也面臨現實的約束。一是,已經停産的煤礦,複産非常困難,特别是在冬季,存在招工難等一系列問題;另外,礦井、尤其是高瓦斯礦一旦停用,再重新啟用,需要幾個月的準備工作。“現在看,決策層在有意識地屯煤,甯可拉閘限電,停産限産,也要保證老百姓能夠溫暖渡過寒冷的冬季。”韓曉平稱,現在在東北,很多電廠停下來,很大程度就是為了囤積煤炭平穩過冬。
在需求側,林伯強認為,今年以來工業中高耗能、高排放的“兩高”行業産能仍不斷擴張,能源需求旺盛,而煤電資源卻捉襟見肘。
“這些高耗能産業,要堅決調整,進行限量限産。”林伯強說,目前中國高耗能産業的能源電力需求占比超過全社會用電量的40%,其中僅鋼鐵、水泥和有色三個行業的用電需求占到全社會用電量的20%,但是這些高耗能産業的增加值并不高。這些高耗能産業的用電需求應該讓渡給其他産業。
減排與發展如何兼顧
在中國用電的能源結構中,火電是中國的主力電源,1-8月,全國規模以上火電廠發電量約占全社會總發量的七成。“雙碳”背景下,如何降低對煤的依賴,是中國能源結構和産業結構轉型的關鍵。
今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後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
“要避免運動式減碳。”韓曉平提醒,能源結構轉型的前提,首先保證人民生活基本能源需求,在滿足整個社會用電需求後,再逐步由清潔能源替代煤等傳統化石能源,這是一個步驟。而不是反過來走,先把煤電關了,再發展清潔能源,“這不現實。”韓曉平說,清潔能源發電具有波動性、間歇性和不确定性特點,受天氣影響極大,短期内很難完全替代煤炭天然氣發電。
他以前幾年北京進行的“煤改氣”為例,“這個轉型周期都花了好幾年,”他說,且這個轉型過程中部分居民冬季取暖還受到了一定程度影響,對于其他地區而言,這個能源結構轉型過程會更久。
如何解決能源轉型問題,林伯強坦言,“我們要分為短期和中長期的目标。”因為今年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全社會用電需求增長很快,短期内,還是需要開采煤,以保障發電需求。
中長期的目标,中國必須降低對煤碳的依賴,構建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但轉型速度要快一些。”林伯強表示。
同時林伯強提醒,僅僅讨論供給側煤炭的數量,意義不大。需求側當中,工業用電占比七成,如果不調整,類似今年缺電的情況還會再現。“因為工業與GDP是高度相關的,經濟發展好,工業就走高,對煤炭的需求高,這是個循環。”因此清潔能源替代煤炭是一種趨勢,同時我們後面的産業結構調整要亟需推進。
就中長期而言,地方政府如何來認識這個問題,尤其是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往往是地方經濟支柱。
林伯強建議,一是GDP與化石能源脫鈎,即用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另外一個是GDP必須與能源電力需求脫鈎,這個屬于産業結構調整,降低高耗能、高排放産業占中國經濟的比重。
韓曉平認為,電力系統改革更科學的辦法是安全、效率和低碳并行。安全第一,“在确保電力安全的前提下,适當引進市場機制。”他說,這需要有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
責任編輯:田春玲
校對:張亮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