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近幾年,各大浏覽器熱門搜索的一個問題就是:普通人該怎樣實現階級躍遷?
很多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希望的人們将疑惑的眼光投向了互聯網,希望能在高手如雲的網絡世界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殊不知網絡世界亦是現實社會的縮影,在現實社會找不到答案,放眼網絡世界隻會同樣迷茫。
而在高聳的寫字樓間苦苦打拼的打工人總是感受不到機會的來臨,亦或當稍縱即逝的機遇已然遠去,才後知後覺、悔恨不已。
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言語無比紮心:别想了,機會是留給有錢人的,普通人就别做夢了。
誠然,随着現代社會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仿佛一切已成定局。
我們常常聽說有錢人身價暴漲,卻很少聽說底層人逆襲暴富,身邊常常聽到各色的抱怨:生意沒有以前好做了,暴富的夢想也隻能是想想了。
殊不知今天的富豪也并非從天上掉下來或地裡冒出來的,他們中的一些人曾經也和千千萬萬個你我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
但與之不同的是,他們抓住了時代的機遇,才走上了富裕的巅峰。
現代社會人心浮躁,人們對于金錢的渴望總是極其強烈,但事物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欲速而不達,人們願意做夢,卻很少願意靜下心來逐條分析那些曾經近在咫尺的逆襲機會。
正如B站up何同學所理解的那樣,想要預測5G時代将要帶來的改變,應該試着從4G時代、甚至3G時代着手,從曆史中汲取經驗的做法在任何領域都不會是一句空話。
在網絡高速發達的今天,信息檢索如此方便,足以引領人們用無比清晰的視角去捕捉時間軸的滾動,從而在下一次風口來臨之際做好應盡的準備。
放眼過去四十年,跨越階層的機會層出不窮,就連我國的普通人也曾有過七次躍上龍門變富翁的機會,但隻有少部分人抓住了,大部分人面對機會或一無所知,或束手無策,或始終觀望直到機會消逝。
網上有句話說得好“站在風口上,連豬都能飛起來”,時運所緻,勝似努力百倍,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機會,就能勝過普通人一生努力所得。
所以順應潮流順風發力很容易,而單純靠努力想要達到一夜暴富卻很難。
可惜的是,改變階層的機會注定稀少,即便放眼世界也很難捕捉到。對比之下,我國前四十年的機遇可謂是極其少見地奔如泉湧了。
(一) 恢複高考制度
1977年,擱置十年的高考制度恢複了,由于時間緊迫,這次考試沒有像以往那樣放在夏天,而是在冬天進行。
這次高考颠覆了以往“推薦入學”的标準,擴大了招生範圍,不論出身,隻論成績,消息一出,引得大批知識青年為之振奮。
雖然在當時的辦學條件下,570萬學子隻錄取了30萬人,但那時的大學完全公有,學生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分配。
重點院校、醫學院校、師範院校和農業院校被優先保證的前提下,學習是一件注定會有出路的事情。
從97年到99年,大學生還是名副其實的“天之驕子”,是社會上的“香饽饽”,不像今天内卷如此嚴重,私立大學層出不窮,大學生的含金量也在肉眼可見地下降。
懷着羨慕的眼光,我們看到,1977年高考的那批有志青年最終大部分都成為了各領域的高端人才,其中就有我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著名導演姜文、張藝謀等人。
(二)鄉鎮企業崛起
如果說第一次機會針對于中國的青年知識階層,尚且需要學術的支撐,那麼第二次機會就完全沒有門檻了——正是來自農村的鄉鎮企業。
1984年,中央下發文件正式明确了鄉鎮企業的地位,要求各級政府對鄉鎮企業和國有企業同等看待,并給予必要的扶持。
随着計劃經濟的一去不複返,鄉鎮企業的崛起也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從1984年到1988年,1992年到1995年這兩次的飛躍,鄉鎮企業的規模迅速崛起。
到1995年,鄉鎮企業的工業附加值已經占據全國的三分之一,農民的就業問題也解決了大半。
許多一窮二白的農民階級借此東風化身白手起家的企業老闆,年過中旬的他們許多至今還活躍在大衆的視線當中。
(三)投機取巧的“倒爺”
第三次機會來得蹊跷,作為價格雙軌制之下的副作用,将來自于廣大人民的财富流于部分投機者,雖然隻有短短五年,但也足以令一些人一夜翻身成了土豪。
當時,國家對原材料實行價格管制,但又允許企業自産自銷,于是便自發形成了“計劃”和“市場”的兩個價格。
嗅到商機的人被民間稱為“倒爺”,他們利用開放的價格空間開始了肆無忌憚地倒手買賣。
當時有句順口溜“辛苦一輩子,不如倒爺一陣子”,反映的就是80年代那些倒爺牟取暴利一夜暴富的真實事件。
有點類似于今天的“黃牛”,做的都是不勞而獲的虛拟買賣。創辦萬科的王石當年就是靠着倒爺的買賣才積累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令人唏噓不已。
(四)下海經商
1992年,那位南巡的老人将“市場經濟”寫入黨章,國家從此不一樣了。
那一年被稱為是中國公司的元年,無數體制内官員、知識分子下海經商,他們來到沿海城市,從事政策密集型産業,房地産、金融等行業開始了遙遠漫長的春天。
像這些工作體面又薪酬可觀的群體尚且紛紛辭職下海,足以說明當時所面臨的機遇是多麼難得,人們後知後覺地懂了,原來這些人所追逐的乃是遍地黃金的富饒所在。
關鍵詞隻有一個字“快”,誰的反應快、腦子活、敢冒險,誰便獨占鳌頭。平民的第四次機會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嶄露頭角。
事實證明,當年下海經商的多半是有頭腦的人物,借着計劃經濟的餘威,他們十分順利地開辟了新的戰場,随着公司規模不斷擴大,他們搖身一變成了身家驚人的頂級富豪。
(五)暴發戶“煤老闆”
第五次機會隻針對擁有地理優勢的少部分人。
現在我們提起煤老闆,總是第一時間想到“财大氣粗”以及“暴發戶”這些詞,數年前有則新聞描述了山西一位煤老闆愛女出嫁時令人歎為觀止的奢侈場面,引起網友們羨慕不已,煤老闆怎麼這麼有錢?
這還要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說起,那是中國制造業突飛猛進的時期,放眼全球,我國的原材料消費需求占據重要份額。
作為資源大省的山西迅速借勢而上,憑借天然的資源優勢,加上貨币供給寬松帶動煤炭整體價格上浮以及國家取消煤電限價制等種種優待,一批煤老闆的黃金十年正式揭開了序幕。
據悉,截止2017年,山西家庭資産達千萬元以上的有上萬戶,億萬元以上的達上千戶,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富翁來自于煤炭行業。
這一現狀足以證明當時的風口有多大。這樣的機會與拆遷戶類似,更加看重地理優勢,隻要生對了地方就是躺賺。
(六)房産泡沫
第六次機會的上升期長達20年之多。
如果不是生在這個時代,很多人永遠也想象不到,在中國, “衣食住行”裡缺一不可的“住”會成為一種投資品。
實際上,住房價格的飙升在20世紀初已然可見端倪,随着城市化的發展,各地炒房客蜂擁而至,房價水漲船高,直至演變成今日不得不由政府出面幹預的局面。
過去二十年,房價幾乎連年上漲,評判一個人是否有錢的标準也随着社會現狀變成了“他手裡有幾套房子”。
各大地産商紛紛崛起,将房子的價格從地上炒至天上,連年翻倍,尤其是北上廣等特大城市,無論是房價還是房租,都成了壓在年輕人背上的一份重擔。
一些拆遷戶更是搭着城市化的快車迅速跨越階級成為富豪,許多人僅靠收租就足以過得光鮮亮麗,而與之鮮明對比的是,不少打工人辛苦一輩子興許還買不起一套住房。
到了夜晚,更可見許多高級住宅常年黑燈瞎火無人居住,即便供過于求,房價卻依然漲得痛快。
房價的回落是大勢所趨,到了現在,炒房已然渺無希望,但放在二十年前,卻有大批人靠此發家緻富,機會稍縱即逝。
但對于家境貧寒到連一套房子的價格都支付不起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這樣的機會有等于無。
(七)互聯網革命
90年代末,美國的信息技術創新在世界範圍内吹起了一股互聯網科技的新風,不少中國人受此影響,開始了在中國國内的互聯網革命。
許多名頭響亮至今的大企業最初都是由1997年到2003年之間創立。
他們大都見多識廣,根據時代的變化,捕捉到了未來高新技術産業不可限量的光明未來,從小到大,一點點改變着人們的生活。
例如創立于1998年的騰訊公司,後來成長為國内新型互聯網公司巨頭企業,廣泛涉足各領域,在網絡通訊、遊戲電競、影音娛樂等方面占據龐大的市場。
這其中誠然有創始人獨到的眼光和企業本身雄厚的實力在,但更多的是捕捉到了難得的時代機遇,才順利成為了行業内的一馬當先者。
運氣好隻是其一,機會是留給有原始積累的人從以往的機遇分析來看,前些年熱火的成功學大概率是一種洗腦的話術,雖然引得衆人追捧。
但實際操作來看完全沒有可行性,許多成功人士的成功本身就是時代機遇與個人性格的結合,甚至可以說,沒有一位富豪的經曆是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們可完全複制的。
雖然在過去四十年中,機會層出不窮,就連普通人也不乏改變階層的可能。
但有一點是我們不應該忽視的,那就是無論任何一個機會都隻屬于少數人,這些看似被幸運女神所眷顧的人們實則在機會來臨之前往往有所準備。
就像鄉鎮企業即将被中央納入扶持範圍的前幾年,已經有農村的村民不甘于被土地束縛,在村口路旁通過擺地攤等方式籌備自己的原始積累。
這才有機會在國家相關文件下達之際一躍而起,迅速擺脫種地束縛,走上企業家的道路。
對于創業者來說,誠然需要原始資金的積累作為支持,這一點富人家庭永遠比窮人家庭更具競争力,而普通人想要跨越階級,必須比富人更快一步。
除了資金積累之外,還有一些改變階層的機會是通過知識積累和信息積累所得。
像1977年恢複高考,雖然不需要多麼強大的資金積累,但消息的靈通可以為自己争取更多的複習時間,在那個時間點,複習時間每多一天就意味着更強大的競争力。
而知識積累所發揮的作用就更加強大,如果這些青年本身知識儲備足夠,本身就意味着無與倫比的優勢。
出于本能的慕強令人們習慣性地關注成功人士,卻不見成功的道路上有多少失敗者被留在了原地。
人們皆以為運氣可以代表一切,要麼就以為隻要努力就不可阻擋,實則當運氣來臨的時候,還要有一定的實力。
因此,還沒有完成原始積累的人們,除了死命地控制欲望,默默攢錢,已然别無他法。
一夜暴富固然暢快,但誰也不知道,這一天将何時到來。
按照以往的經驗,與多數人競争往往鮮少勝出,反其道而行反而更有希望。
或許城市已經飽和,鄉村會成為新的希望田野,或許科技更進一步,會煥發出新的商機。
但眼下的人們更相信,在消費主義橫行的當代,能守住錢包的才是真英雄。
何況當初空手套白狼的“倒爺”隻有短短數年的暴利,當機遇消逝,坐吃山空的那部分人早已離開公衆的視線,仍在活躍的那部分名人則早已另辟蹊徑。
在那之後發現了嶄新的商機,可見創業不僅講求天時地利,還要講求人脈以及事業的可持續性。
現在的人們尤其渴望一夜暴富,甚至不惜在事業上大費心思,有的人看到一些房東月月收租過得無比滋潤,便心生羨慕,貸款買房。
在付完首付之後,以租養貸,收取高額房租供給月供,也享一時之快,可一旦有個把月房子租不出去,他們就犯了愁。
試想,當一個人隻會投機取巧而不知自我成長的時候,如果恰巧又沒有大量資金作為後盾,很容易就會陷入越來越差的死循環。
衆所周知,沒有生命力的泉水是不可持續的,遇到炙熱天氣,很快就會幹涸,可有人卻說,哪怕是一潭死水,隻要體積夠大,也會持續恒久。
事實上,這樣的死水注定經不起風險,而在當今這個時代,風險卻是時時存在的。
曾經的機遇雖然給了部分人一步登天的機會,但随着時間的流逝,終究還是大浪淘沙,淘去了不少。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過往形形色色的身份都還未曾退場,久戰商場的人們看得明白,賺一時快錢是運氣,而将資金盤活,使其長期富有生命地流動下去才是本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