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懿傳中值得摘抄的語錄

如懿傳中值得摘抄的語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6 04:47:14

如懿傳中值得摘抄的語錄(如懿傳是一種成年人的價值觀和人生況味)1

文|韓松落

追《如懿傳》已經兩個月了,終于追到了大結局,卻有一點惆怅。這種惆怅,是跟陪伴自己很久的故事告别的惆怅,也是對故事中人的命運的惆怅。

第81集,是故事裡所有人物的命運轉折點。這個轉折,也是用之前的情節一點一點鋪墊出來的,是必然到來的。在轉折到來前,乾隆已經耽于享樂多時,起初隻是在宮牆内追歡逐豔,終于每況愈下,開始涉足煙花柳巷了,這一集,他帶着歌女水玲珑和她的六個姐妹上了遊船。

上遊船這件事,其實挺耐人尋味的。對長期生活在北方的人來說,在江南的遊船上遊玩,自然帶來另一種感受,乾隆上船,也是為了這種感受。但上遊船分明也有避人耳目的意思。帶上遊船的歌女水玲珑,又頂着“賣藝不賣笑”的名頭,說話擲地有聲,似乎很能平息議論了。可見,乾隆對輿論還是有顧忌的,畢竟,他每天的起居行止,都是有專人記錄,要留給後人看的。

但歌女水玲珑,身為風塵中人,迎八方人,接四方客,基本上等于是一個粉絲衆多的自媒體了。歌女們又把自己能夠接近皇帝當做賣點大肆宣揚,衣裳上繡着團龍紋,手背上貼着水仙花箔,引得四方矚目,皇帝的隐私,已經沒有可能保住了。

對于皇家來說,這是不能忍的。皇家的權威,一方面來自于權力,一方面來自神秘感,神秘感不保,權威就垮了一塊。也許,即便沒有神秘感,隻要有權力,也不能怎麼樣,但萬事萬物都是有相關性的,蝴蝶也能扇起風暴,誰知道呢?進入曆史的人,一舉一動都有曆史的分量。

如懿傳中值得摘抄的語錄(如懿傳是一種成年人的價值觀和人生況味)2

之前發生在宮牆裡的一切,還算是家事,如懿不能忍也要忍下去;發生在煙花柳巷的一切,就已經不止是家事了。不管曆史上那位被當做人物原型的繼後為什麼斷發,為什麼走到了“自行翦發、意欲出家”(清高宗上谕裡的文字)的地步,但在《如懿傳》的故事裡,如懿的心路是有曆程的,情感是有邏輯的。

她愛他,起初是因為青梅竹馬有感情,後來是因為他是政治家、偉男子,但最終,他在她心目中的形象逐漸垮塌了,她在船上說,“皇上就像自己最愛的水仙花,臨水自照,最愛的隻有自己”“剛愎自用、薄情寡性、自私虛僞的是你,疑心深重的更是你”。他是她唯一的寄托,而這個寄托卻崩盤了,她不能忍受的,是自己人生理想、生活理想的幻滅,自己投入了時間精力全力建設的感情的崩塌。對如懿來說,這是最後一根稻草。

如懿終于忍不下去了,上船、斷發。

這之後,如懿和乾隆有一段很長的對手戲,穿插着船外衆人的争鬥,緊張到了極點,周迅的表演,沉穩而有力,每一句台詞,每一個表情,都含着千鈞力道。但最讓人難忘的,卻是她離開乾隆的遊船,獨自離去後的畫面,她獨自坐在船頭,臉上毫無表情,身前是一串燈籠,身後是夜色裡墨藍色的湖面,她沉沉地坐在那裡,往事在心裡翻滾。那是一個懸而未決的時刻,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

解脫了。

盡管之後她還要查明永琪之死的真相,還要面對被禁足冷宮後的慘淡,還要聽到母親的死訊,還要忍受痨病帶來的身心折磨。但,解脫了。

如懿傳中值得摘抄的語錄(如懿傳是一種成年人的價值觀和人生況味)3

别的清宮戲,要的是登上權力巅峰的巨大快感,幾十集的鋪墊,為的就是穿上華服,走進殿堂,被萬衆拜倒時的快感,之前忍受的折磨、經曆的龃龉,瞬間都被清空。《如懿傳》卻反其道而行之,之前的鋪墊,重重的陰謀和争鬥,歡笑和陪伴,為的卻是最後的解脫。

兩種瞬間,都有一個畫面作為代表。在别的清宮戲裡,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男人或者女人身着華服走上權力巅峰時深深的回眸,在《如懿傳》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如懿在一切幻滅之後,空寂的表情。

當如懿坐在船頭,已經有了去意,靜靜地等待命運光臨的時候,一瞬間,什麼都不重要了,别的人還在喧嚷、争鬥,但她卻在那一瞬間超脫了、離開了。那個表情,讓人想起嘉寶在《瑞典女王》結尾的那個表情,“心力交瘁、萬念懼灰、獨立船頭、眼睛直視前方,沒有一絲表情。”

中國人能夠忍受别人在争鬥後失敗,卻不能忍受别人把失敗當做解脫。解脫是否定,是輕蔑,是對此前被灌輸的價值觀的颠覆,是對結構性力量的最大反動。你想“二桃殺三士”?你的桃子我不要了,你以為“小人抱懷中”是對君子最大的懲罰,但君子想的卻是天涯。

《如懿傳》是一個想着天涯的故事。這是一種成年人的價值觀,是成年人才能明白的人生況味,成年人才能懂得的故事。對于剛剛投身戰鬥的年輕人來說,他們不太能理解這種解脫感,也不能理解,周迅為什麼從頭到尾都如此逍遙、優柔寡斷、沒有行動力,因為那是現實世界裡的真實狀态。

如懿傳中值得摘抄的語錄(如懿傳是一種成年人的價值觀和人生況味)4

《如懿傳》是伴着争議播出的,僅僅兩集,自媒體世界就開始狂歡了,劇情、台詞、服化道、周迅的妝容和臉,都成為被群嘲的對象,甚至在十幾二十集,劇情漸入佳境之後,這種嘲諷依然存在。

這種争議,真是因為劇情、因為周迅嗎?不,所有的争議,其實隻有一個起源,這個劇不符合此時此刻此地年輕人的标準。

為什麼我要強調“此時此刻”呢?是因為,那不是所有年輕人的标準,也不是有史以來所有年輕人的标準,隻有此時此刻此地的年輕人,被調教和包裝成——要爽,要及時反饋,非黑即白,并且,以此為榮。此時此地的成年人,也把這種價值觀奉為至寶。

如懿傳中值得摘抄的語錄(如懿傳是一種成年人的價值觀和人生況味)5

新西蘭女作家埃莉諾·卡頓,寫過一本很精彩的小說《彩排》,這本書讓她獲得了2013年的布克獎,當時的她,僅僅28歲,她由此成為布克獎曆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她的《彩排》,講述的就是一個“年輕到底是什麼”的故事。

《彩排》的主角是若幹年輕人,分别在兩間學校學習,一間是名叫阿比·格蘭其的高中,另一間是名叫聖·斯爾維斯特的戲劇學校。他們既要經曆自己的人生,又要排練戲劇,人生和戲,産生了非常有趣的并行關系。

在埃莉諾·卡頓看來,少男少女們,都是白紙,是空心人,必須要用學習和模仿來充填自己,決定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他們用閱讀、學習、友情、愛情,用八卦話題和嚴肅的讨論,來充填自己,慢慢發展出自己的性格,使自己從一群面目模糊的同齡人中凸顯出來,“為自己劃分一片别人無法觸及的區域”。他們也得經曆一些危險的事,偶然突破成人給他們設下的界限。這一切都是他們将來生活的預演,是一場彩排,正如他們的老師所說的那樣:“她這麼多年以來經曆的所有生活知識,相對于她日後會經曆的所有事情來講,隻是一種彩排……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體驗所有事。”

如懿傳中值得摘抄的語錄(如懿傳是一種成年人的價值觀和人生況味)6

就是說,年輕,其實是一場彩排,是過家家,是對以後人生的模拟,他們并沒有真正進入人生,對人生沒有實質的經驗。彩排中的年輕人,容易非黑即白,容易把青春當信仰,隻求舌尖嘴利的一時之快。

年輕人有這樣的狀态,不奇怪,奇怪的是,很多成年人也長久地處于這種狀态之中,不肯長大,不肯抛棄非黑即白的觀念,不肯接受人性的複雜,甚至不願意看到成年人的面容、成年人的生活狀态,要爽,要及時反饋。

所以,我們的電影電視裡,很久都沒有現實題材,隻有奇幻玄幻;我們看到的故事,必須大團圓,必須爽;我們的演員,一過三十五歲就沒有戲演。因為,大家都賴在“彩排”現場不肯走,不肯進入真實的生活,不肯面對複雜的人生。

在人均壽命三十歲的時候,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但人類平均壽命70歲以上的年代,“彩排”現場能賴多久呢?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凱特·米利特曾經寫過一本名為《性政治》的書,在這本書裡,她告訴我們,在面對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的時候,很多人願意扮演孩子,或者停留在童稚狀态,矮化自己,弱化自己,向掌管權力的精英示好、示弱。

在孩童式的求爽裡度過的一生,其實都是次一等的人生。這是我選擇追看《如懿傳》的原因。

(壹點号 讀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