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長音短音如何會出現

長音短音如何會出現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9 23:11:49

長音短音如何會出現?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耳熟能詳的《山行》出自唐朝大詩人杜牧手中,整首詩就是一幅由"濃濃白雲","火紅楓林"等景象組成的秋日晚景圖,不禁讓人沉迷其中而除了這首詩的意境思想,大家讨論最多的就是"斜"的讀音,有人根據古詩押韻的特點,提出了"斜"的古音讀xia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是否正确呢?接下來,我們就從斜的原始古音,斜字語音演變過程兩個方面進行論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長音短音如何會出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長音短音如何會出現(古音為34)1

長音短音如何會出現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耳熟能詳的《山行》出自唐朝大詩人杜牧手中,整首詩就是一幅由"濃濃白雲","火紅楓林"等景象組成的秋日晚景圖,不禁讓人沉迷其中。而除了這首詩的意境思想,大家讨論最多的就是"斜"的讀音,有人根據古詩押韻的特點,提出了"斜"的古音讀xia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是否正确呢?接下來,我們就從斜的原始古音,斜字語音演變過程兩個方面進行論證。

要談一個字的原始古音,首先我們就要清楚古人是如何給字注音的。衆所周知,漢字屬于表意文字,無法直接進行拼讀,那麼古人是如何知道它們的音并标注的呢?這裡就需要談及一個曆史背景。東漢時期,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當時的僧人為研習佛經而學習梵文,而梵文屬于拼音文字,久而久之一些僧人與學者就接受了這種語言規則。後來他們受到梵文字母的啟發,根據體文(輔音)與摩多(元音)的拼音原理,創造了為漢字标音的"反切法"。

所謂反切,就是用兩個字給一個字注音,取前一個字的聲母,取後一個字的韻母與聲調,然後合拼在一起。例"都,當孤切",即取當的聲母"d",取孤的韻母與聲調"ū",合拼為dū。不過要注意的是,都的切法是反切中最簡單且最少的一種,實際的拼切,還要分析許多複雜的音韻情況。

那麼根據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斜,似嗟切",拼出的音為zia(此為國際音标,聲母"z"為普通話"s"的對應濁音,即發"s"時振動聲帶,在中古音中屬于斜母)。也就是講,"斜"的最初讀音為zia,那麼根據這個音,我們就要分析"斜"的語音演變情況。

在分析之前,我們将介紹音韻學中的三種語音演變規律:濁音清化,元音高化,腭化作用。濁音清化,指的是原先發音時聲帶振動的音逐漸演化成聲帶不振動的音,其中濁音就是聲帶振動的音,清音就是聲帶不振動的音。例如,拼音字母"b"(國際音标應寫成[P]),它發音時,雙唇緊閉,氣流沖開雙唇發出聲音,且此時氣流不沖擊聲帶,隻在唇部沖擊,它就是清音。而它對應的濁音,國際音标寫作[b],在發音部位,除阻方式相同的條件下,隻是聲帶振動了。元音高化,指的是舌位較低的音受前後音位條件的影響轉化為舌位較高的音,這裡的舌位指的是發音時,舌面凸起的最高點到上腭的距離。一般與開口度大小有關,開口度越大,舌位越低,反之,則越高。例如發普通話"i"與"a"時,明顯"i"的開口度小,因此相對于"a"講,"i"的舌位比較高。腭化,指的是發某一輔音時,舌面擡高,接近硬腭,使其具有了舌面音色彩。在漢語普通話中"g,K,h"與齊齒呼(i),撮口呼(ü)相拼時會腭化成"j,q,x"。

而斜字的讀音從"zia"變為"xie"則體現了這些演變規律。首先"z"為濁音,後清化成了它的對應清音"s"(注:"z"與"s"都為舌尖前擦音)。然後"ia"中的"a"因受"i"舌面前高特征的影響,舌位高化成"e",查元音舌位圖可知a與e同屬舌面前元音,區别特征隻是舌位高低的不同。到了清代,"s"與"i"相拼被腭化成了"xi",其中j,q,x演變一般由"g,k,h"一或"z,c,s"加"i"元音兩種類型腭化而成。

用圖表示就是:

清化 高化 腭化

Zia――――>Sia――――>Sie――>Xie

因此從以上我們可以得知,"斜"從古至今并無"xia"的讀音,這隻是後人為押韻而強加的一個解釋,對于語音,我們應該客觀,科學地發現并解釋。

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讓我們領會古人的智慧與思想,讓我們受到啟迪。對于普通大衆而言,我們沒有必要糾結詩詞的古音,因為語音終究是詩詞的形式與外殼,我們讀詩需要的是智慧與人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