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是什麼時間

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是什麼時間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06:06:08

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是什麼時間(民族團結宣傳月)1

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是什麼時間(民族團結宣傳月)2

1.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多民族、多文化是我國的一大特色。全國有56個民族,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習慣上稱為少數民族。

2.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相互之間交錯居住。

3.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

4.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裡不同成員的關系。

5.堅持黨的領導,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6.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标,确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

7.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旗幟,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8.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9.我國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1)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2)實施民族區域自治;(3)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4)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5)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6)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自由;(7)發展少數民族教科文衛體等社會事業。

10.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确道路的内涵是“九個堅持”:(1)堅持準确把握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把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2)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堅定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确道路;(3)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做到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4)堅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5)堅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不斷滿足各族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6)堅持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7)堅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8)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使黨的民族政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9)堅持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不斷健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

11.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必須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要把民族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把懂不懂民族工作、會不會搞民族團結作為考察領導幹部的重要内容。

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

13.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特點: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平等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石,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主線,互助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保障,和諧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

14.民族工作的主題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15.妥善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糾紛時堅持的基本原則:(1)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2)堅持法治的原則;(3)堅持教育疏導的原則;(4)堅持及時處理的原則。

16.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17.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18.全國有155個自治地方,包括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155個自治地方的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4%。

19.《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于1984年5月。

20.我國5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區(1947年5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年10月1日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3月5日成立)、甯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成立)和西藏自治區(1965年9月1日成立)。

21.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22.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23.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實現這個心願和目标,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

24.“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25“五個認同”:各族群衆對偉大祖國的認同、中華民族的認同、中華文化的認同、中國共産黨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26.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這是立國的根本原則之一,必須确保各民族享受和履行平等的權利和義務。

27.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堅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來做。

28.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處理差異性和共同性的關系。

29.通過擴大交往交流交融,創造各族群衆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30.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

31.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堅持重在平時、重在交心、重在行動、重在基層,注重人文化、實體化、大衆化,推進理念、手段、方法的創新。

32.張掖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十進”活動即進機關、進社區、進鄉鎮、進企業、進學校、進家庭、進宗教活動場所、進軍(警)營、進“兩新”組織、進網絡。

33.民族團結教育的内容要納入國民教育、幹部教育、社會教育,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知識要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34.不能把涉及少數民族群衆的民事和刑事問題歸結為民族問題,不能把發生在民族地區的一般矛盾糾紛簡單歸結為民族問題。

35.加強民族團結,要堅決反對“兩種主義”: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

36.“三股勢力”是指: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

37.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彙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曆史。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内生動力。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才具有無與倫比的包容性和吸納力,才可久可大、根深葉茂

38.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所有問題的總鑰匙。

39.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完善和實施好差别化支持政策,是中央的一項基本方針。

40.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這是國家的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41.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4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方向。

43.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44.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是貫徹民族平等原則的必然要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