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說來似乎很簡單,但又好像挺難的。到底什麼是愛?我們該不該為了愛跟一個人在一起?我們又要不要因為愛而挽回一個人?
其實,愛情沒有那麼複雜,這是一件被誤解的,但很簡單的事情。下面,學長就從心理學的角度,跟你說說,到底什麼是愛情。
人際吸引
人際關系,是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結成的心理關系,它表現在人們對他人的影響與依賴。有心理學家指出,歸屬的需要是人類最重要、最基本、最廣泛的社會動機。人們尋求與他人交往、交朋友并進一步發展成為親密關系的傾向源于自身生存的遺傳特質,為了生存,人們需要和他人交往。
一個人的哪些特征會決定他是否受人喜愛呢?
在1968年Anderson的一項心理學研究中,他将555個用于描述個人特質的形容詞,請别人進行評定喜歡程度,最終發現得分最高的是真誠、溫暖和能力,而評價最低的是說謊和欺騙。
人們也傾向于選擇在态度、價值觀、興趣愛好等方面與自己接近的人。
(圖表來源《社會心理學》)
有一些男人喜歡年輕漂亮的女性,他們自己卻又老又醜,但很有能力;這類女性卻缺乏能力,沒有地位。這種互補性也是不少人擇偶的關鍵,比如夫妻雙方性格的互補,内外向氣質的互補,都算在内。
而熟悉性、接近性也是擇偶的重要因素之一,物理距離近,曝光程度高,都是制造吸引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時,不同人際關系可以自由選擇的程度不同,外表吸引力在其間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雖然可能具備一定的文化差異,但總體而言,外表的吸引力通常代表了健康和生殖能力,隻有文化情境使你有機會選擇建構你的關系時,外表吸引力才會具備它的作用。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品質在方方面面中都是通用的,但外表不是。好的品格會讓你受益終身,但好的外貌隻在部分看臉的時刻比較重要。
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廣義上是指兩個人彼此能互相影響對方,并且互相依賴。狹義上專指我們的另一半。
A.Aron用自我延伸解釋人們之間的親密關系,通俗來說就是,我們尋找另一半,其實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
發展心理學家J.Bowlby認為。嬰兒對父母的依戀是他們生存的首要條件——因此,人們在親密關系中的依戀,往往遵循着我們年幼的時候和異性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有些人童年時和父母的互動良好,那麼他在戀愛中就相對遊刃有餘一些;有些單親家庭出來的孩子沒有和異性父母長時間相處過,那麼他在戀愛中就可能存在一些困難需要克服。還有一些家暴、酗酒,存在大量傷害的家庭出身的孩子,他們往往恐懼婚姻和愛情,不願意尋找,要麼就是尋找的另一半也會傷害他們。究其原因,他們不知道應該怎樣和關心自己、寵愛自己的人相處,那不是他們習慣的方式。
親密關系維持
一段好的親密關系是需要維持的,而不是建立就足夠了。
平等是親密關系維持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們要想的并不是以最小的付出換取最大的收益,也不是最少的投資獲得最大的報酬,更不是一分一毫的斤斤計較,而是雙方追求一種大緻的平等。資金的收支、家務的分配、發言權這些都算是體現平等的重要點之一。
歸因也很重要,好的夫妻常常會做強化對方式歸因,即把對方的良好行為歸為對方的内在原因,壞的歸于情境,比如老公給老婆買了花,老婆歸為丈夫愛自己,體貼珍惜,卻把老公的抽煙習慣歸為單位壓力大;但是處不好的夫妻會抑郁式歸因,即你給我買花可能隻是路過順便,而你抽煙就代表你不自珍自愛。
維持不好的親密關系如果撞見了嫉妒和溝通不良,那可能就是親密關系的終結了。
什麼是愛情?
愛情。
什麼是愛情?
Sternberg 曾提出非常著名的愛情理論,他認為愛情=激情 親密 承諾,三者俱在,才是真正的完美愛情。
根據他的理論,愛情有七種形式,分别是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和完美式愛情。
Hazan也曾提出過這樣一個理論,他認為人類的愛情和自身的依戀過程有關,我們早期對父母的依戀決定了後來對成人關系的期望和評價,人類的親密關系取向具有相似性和持續性,愛情中的依戀是幼年期對父母依戀的持續,二者本質上沒有區别。
愛情共分為六類:浪漫式愛情、占有式愛情、好朋友式愛情、實用式愛情、利他式愛情和遊戲式愛情。
有研究表明,愛情是存在性别差異的,男人更喜歡浪漫式愛情與遊戲式愛情,而女人則更喜歡好朋友式愛情與實用式愛情:當男人結婚的時候,他是在選擇一位同伴及合作者,你需要對他具備一定的價值。而女人則選擇同伴和生活支柱,一個她們可以依賴和信任的男人。
那麼,你和他的愛情,屬于哪一種呢?具備親密嗎?具備激情嗎?具備承諾嗎?如果你要挽回他,不妨好好想一想,你能談一場真正走心的愛,而不是隻停留在“我對你好”或者“我給你買包買奢侈品”的階段嗎?能做到這一點,你一定會幸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