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藩屬國?很多人都對藩屬國、附屬國、附庸國有所耳聞,這三個名詞,都是用于闡釋國與國之間某種依附關系的,所以長相十分相似可細究起來,“屬”和“庸”,“藩”和“附”,内涵可是大有不同呢接下來筆者就簡要介紹一下這三個名詞有何區别,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什麼叫做藩屬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人都對藩屬國、附屬國、附庸國有所耳聞,這三個名詞,都是用于闡釋國與國之間某種依附關系的,所以長相十分相似。可細究起來,“屬”和“庸”,“藩”和“附”,内涵可是大有不同呢。接下來筆者就簡要介紹一下這三個名詞有何區别。
上圖_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一、藩屬國
藩屬國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常見的政治形式。周朝時,周王實行分封制,賦予王室貴族以及功臣“諸侯”的名号,讓他們治理周王朝的土地。而這些諸侯管理的國家,如秦國、趙國、齊國等,就是藩屬國。
這些諸侯有在土地上獨立發展的權力,可以适應發展需要,制定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外交政策等。當然,他們也有服從命令、鎮守疆域、為周作戰、納稅交貢、朝見天子五大義務。
《詩經·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土地國有的思想,由此濫觞。
後來,中原王朝便把“藩屬國”的概念引入到外交體系上去。這時“藩屬國”不隻是中原内的侯國,而是廣涉海外了。這時藩屬國有了内外之分。
上圖_ 清《萬國來朝圖》
到了清朝,外藩屬國數量變得不少。《大清一統志》便曰“外藩屬國,五十有七。朝貢之國,三十有一。”可以看出來,清朝時中國與很多國家都建立了藩屬關系。這些藩屬國可以維持自己的主權,但要向清朝稱臣,接受清朝封号,還要對清朝起屏障作用。而朝鮮、暹羅(泰國)、緬甸等藩屬國,還要定期遣使來華,向清朝皇帝述職納貢。當然,清朝皇帝也會給藩屬國一些賞賜,保持雙邊的一種互動。
上圖_ 清朝屬國暹羅國(今泰國)人物形象
二、附屬國
藩屬國看來大家都很熟悉了。那這個附屬國和藩屬國僅有一字之差,内涵又有何不同呢?附屬國呢,表面是有獨立主權的,可在暗地裡,它在經濟發展、政治決策、軍事外交等重要方面都受另一個國家牽制。
附屬國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是附屬國表面對任何國家都沒有明顯的“臣服”的關系,但他國通過扶植傀儡來在附屬國建立統治。在這裡舉一個典型的例子,那就是簽訂辛醜條約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
辛醜條約後的清廷,通過剝削人民、抵押關稅賠付“賠款”,拆除大沽口一線炮台方便列強駐軍,并竭力壓制民間反帝愛國活動……這些舉措傷國傷民,可用慈禧太後一句話概括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不難發現,清政府顯然已經成了列強的傀儡,清朝也成了英、法、美等的附庸國。
上圖_ 中法戰争
還有一類是弱小國家被侵略、或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成為大國“保護國”。大國既然要“保護”,肯定就需要相對弱小的國家交出主權了。
舉些簡單的例子。19世紀80年代,中法戰争後,法國得以擁有越南這個“保護國”。法國在越南成立印度支那銀行,推行高利借貸,控制了越南乃至整個印度支那地區的經濟命脈。除此之外,法國人還掠取越南土地,增發各種稅剝削民衆,破壞了越南經濟的平衡。
再如20世紀初的朝鮮被日本殖民,成為日本的“保護國”。朝鮮的漢城城牆,始建于1397年,曆史悠久,本應成為朝鮮政府好好保存的文化遺産。但日本政府為了更好進行殖民統治将漢城城牆大部拆除。
可見,附屬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無法完全自己做主,所以發展有很大的阻礙。
上圖_ 朝鮮日據時期
三、附庸國
附庸國呢,“附屬”的程度可就相當深了。我們來看看附庸國的概念吧。大家可以先看看“附庸”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據《現代漢語詞典》,附庸就是“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而附庸國呢,依附宗主國存在的國家。
這裡的宗主國又是什麼呢?大家可以想想以家族統治為中心的宗法制,宗主就是宗法制的領導者,宗主國自然就是控制附庸國的國家。
《孟子·萬章下》用一句話就概括了中國古代的附庸國的定義 “不能五十裡,不達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
上圖_ 秦襄公嬴開(?—公元前766年),嬴姓趙氏,秦莊公次子
這裡舉個簡單的例子讓大家更好理解附庸國的含義。而秦國在東周前,就是附庸國。那時的秦國不是獨立的國家,但君民必須事事順從周王。直到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國”,秦國才升級為周朝的附屬國,有了一定的獨立發展權益。
近代,衛星國成為附庸國的新形式。比如說蘇聯時期,捷克斯洛伐克結合自身實際發展,興起一場名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民主化活動,這與蘇聯政策方針不符,于是蘇聯鎮壓,“布拉格之春”失敗。這裡的捷克斯洛伐克就是蘇聯的衛星國。
上圖_ 蘇聯地圖
以上這三個名詞,曾經長期地存在于曆史中,多則千年少則百年。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藩屬國
在封建社會,大部分國家的經濟主體是小農經濟,資源有限。而許多人受等級觀念的影響。于是便出現了落後國家依附、讨好先進國家,以求獲取更多的資源的狀況。向先進國家稱臣後,借助先進國家的東風,相對落後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都有了更好的發展。
(二)附屬國和附庸國
而相比藩屬國來說,附屬國和附庸國依附先進國家的程度更深。這種依附程度的加深是在國家主權被他國控制的情況下出現的。這并不是這些國家有意為之,而是“弱肉強食”的不平等秩序下他國強權壓迫的結果。哪個國家願意主動喪失自己的權力呢?附屬國和附庸國,多半是國家的黑曆史。
上圖_ 清朝屬國安南國(今越南)民人,服飾沿襲明朝漢服
但如果稍微關注國際政治,我們就不難發現這些名詞已經退出了曆史舞台。這是為什麼呢?
1、國際經濟局勢的變化
藩屬國是封建制度下朝貢體系的一部分,這種體系不适用于十九世紀資本主義擴張的需要。在朝貢體系下,中原王朝少有幹涉藩屬國的經濟發展。而資本主義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會強迫他國種植相應的作物,并在經濟政策上做出相應的調整。
于是乎,資本主義列強占有中國的“藩屬國”,将其變為附屬國,方便自己攫取利益。二戰後,世界經濟體系化、制度化、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各國民族經濟發展,附屬國也随之消失了。可以說,這三個名詞的存亡,與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息息相關。
上圖_ 英國:19世紀中後期日不落帝國殖民地分布
2、獨立國家的增多以及國際政治秩序的改變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國際政治秩序遵循“弱肉強食”的原則,大國統治乃至吞并小國的狀況屢見不鮮。19世紀,日不落帝國英國就以侵占他國為榮。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在1865年曾說:“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在殖民統治時期,殖民地的資源被殖民主壓榨利用,導緻殖民地畸形發展。
二戰後,獨立國家增多。這些國家開始聚集起來,反抗這種不平等的秩序,也最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在的國際政治秩序,就是提倡平等、自主的。
上圖_ 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年到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領導的、以印度雇傭兵為骨幹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和争取民族獨立的起義
綜上,可以看出,“藩屬國”和“附屬國”雖然都有一個“屬”字,但在管理方面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中原王朝對藩屬國的管理相對松散,隻要求藩屬國在有需要的時候履行應有的義務,比如是說協同作戰、按時納貢朝見等。而成為附屬國的國家,在很多方面都受限制,不能好好地施展手腳。
而“附屬國”和“附庸國”雖然有一個“附”字,但在依附程度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如果說附屬國多少還能作為一個國家參與國際對話,那麼附庸國在外交上就處于一種“啞巴”的狀态。
二戰後,許多有志之士緻力于創建一種和平又平等的國際秩序,讓每個國家都能獨立發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看,藩屬國、附屬國、附庸國的消亡,誠然是曆史的必然。
作者:夏祯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史記》《孟子》《職業律師大辭典》《世界經濟學大辭典》《大清一統志》《詩經》《現代漢語詞典》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