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曆史,在這源遠流長的曆史長河中産生出了許許多多影響深遠的優秀文化,其中語言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成語則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随着歲月的變遷,有些成語改變了它最初的本意,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曾經是褒義的成語!
1、衣冠禽獸

出處:明代陳汝元《金蓮記》:“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
現在意思:貶義,比喻道德敗壞、行為如同禽獸一樣卑劣的人。
原意典故:“衣冠”是權力的象征,古代在官服上繡以飛“禽”走“獸”,是用來顯示文武官員的等級。不同的圖案代表不同的官階、品位、身份與貴賤。外人隻要看一眼官服上的禽獸圖案,就可知其人的品位和官階。因此,人們稱文武官員為“衣冠禽獸”,當時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贊美詞。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愛錢,武将怕死,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從那時起,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為“衣冠禽獸”。至此,衣冠禽獸演變為貶義的詞。
2、無奸不商

出處:也稱為“無商不奸”是後人杜撰的,原意為“無商不尖”,出典為舊時買米以升鬥作量器。
現在的意思:不奸詐就不能做商人,也可理解為商人都是奸詐的。
原意典故:賣家在量米時會用一把紅木戒尺削平升鬥内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确。成交之後,商家會另外在米筐裡添點米加在米鬥上,這樣在抹平的米表面便會隆起一撮“尖頭”,但凡做生意,總給客人一點甜頭,很讓客人受用,故有“無商不尖”之說。做買賣時,商家會盡量讓利,以博得回頭客,來獲得客人的贊許和肯定,這樣行為和做法叫做“無尖不商”。而在後來,不法商人為了謀取暴利鑽一些法律的漏洞,出現很多僞劣産品,消費者就大罵奸商;在正常的交易中,商人也會想很多辦法賺取最大的利潤,這樣就必然就會采取很多技巧以減小成本,使得産品質量下降,無商不奸的貶義由此産生。
3、人盡可夫

出處:出自《左傳·桓公十五年》:“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現在的意思:形容不守貞節的婦女。
原意典故:《左傳·桓公十五年傳》:鄭厲公姬突因大臣祭仲專擅國家大權,害怕危及自己的君位,就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糾去殺他。結果被祭仲的女兒、自己的妻子雍姬發覺了。得知這一可怕秘密的雍姬陷入了緻命糾結中,一個是自己的親生父親,一個是朝夕相伴的丈夫,誰生誰死就在她一念間。怎麼辦?雍姬左右為難,最後隻好去找母親請教。雍姬問:“娘啊,您說父親和丈夫哪一個更親近啊?”母親說:“傻孩子,還用說嗎?是個男人就可以當丈夫(人盡可夫),可父親隻有一個啊。”由此看來,這句成語本來的意思跟現在大家熟知的意思相去甚遠。
4、歪瓜裂棗

出處:殷謙《殷謙雜文集》。
現在的意思:歪瓜:臍是歪的或長得不圓的西瓜;裂棗:就是棗子表面平滑有裂痕的大棗。寓意相貌醜陋的人或物。
原意典故:不要看歪瓜裂棗外表醜陋,但它反而會比正常的西瓜和棗甜。
結束語:漢語是我們中華民族老祖先創造出的寶貴财富,也是中華民族曆史文化傳承的記錄,成語更是其中的瑰寶,更深入的了解其曆史含義,則更能讓我們感受中國物質文化的輝煌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