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趙登禹路西側,大乘巷小區深藏老城之中。這個老舊小區雖不起眼,卻被稱為“垃圾分類第一院”。430戶居民自覺堅持垃圾分類,至今已有整整23年。
大乘巷不大,僅有兩棟樓。頭一次走進小區,幾乎每個人都會驚訝于垃圾桶種類豐富:僅小院西北角這一個投放點,就有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3個大桶,以及分别投放有毒有害垃圾、塑料、紙張、玻璃、金屬的5個小桶。
把生活垃圾分得如此精細,不會犯暈嗎?記者發現,如此細緻的分類标準,能夠成功推廣,得益于居民不斷強化的垃圾分類意識。
76歲的崔湘文是老住戶,他清楚地記得,1996年12月,家委會門口的小黑闆寫上了《緻居民的一封信》,宣布小區的垃圾将分類投放。自那時起,大乘巷成了北京第一個試點垃圾分類的小區。
最開始,小區買來6個大垃圾桶,貼上不同标志,主要收集報紙、書本、塑料泡沫、碎玻璃和廢銅爛鐵。後來,居民們注意到,電視上總宣傳國外先進的垃圾分類方法,于是在2000年左右,小區的垃圾分類開始“國際化”,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種。近些年,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小區引進了一家公益組織,專門收運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塑料、紙張等可回收物。這才有了現在分8類的垃圾桶。
崔湘文不久前搬到了郊區居住,來到新家第一天,他就發現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做的有些“粗放”了:生活垃圾隻分為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2類。老人坦言,“确實有些不适應。”記者也采訪到了崔老的一位新鄰居,當聽聞大乘巷把生活垃圾分8類時,他立馬脫口而出:“這也太麻煩了!真的有點暈。”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陳強
攝影:陳強
監制:鞏峥、童曙泉
編輯:田超
流程編輯:孫昱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