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motion)由事物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物質存在和變化的方式,是物質所固有的根本屬性。
在中國古代,戰國老子最早論述了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提出“反者,道之動”(老子·四十章》),但認為萬物“歸根曰靜”(《老子·十六章》)。明清之際王夫之把運動與物質相聯系,認為“陰陽各為其體,而動靜者乃陰陽之動靜也”(《尚書引義·大禹漠一》),肯定運動與靜止是“動靜互涵”(《思問錄·外篇》),猜測到運動的絕對性與靜止的相對性,“一動一靜阖辟之謂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閱,皆動也”(《思問錄·内篇)。
在歐洲,伊奧尼亞學派最早把運動作為哲學概念。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都在運動:永恒的事物永恒地運動着,暫時的事物暫時地運動着”(《艾修斯)第一卷),亞裡士多德對運動作了多方面的研讨,并提出運動有“産生”、“毀滅”、“增加”、“減少”“變更”和“地點改變”六種形态。還提出運動有一個主體,“離開事物而獨立存在的運動是沒有的”。
近代英國F.培根提出運動是物質最主要的特征,以後,英國霍布斯把物體位移的機械運動作為世界上唯一的運動形式。法國笛卡兒提出運動量不生不滅的思想。德國黑格爾指出“運動就是實有的矛盾本身”,并認為運動中的量變和質變過程以及矛盾是構成事物内在活動的源泉。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批判地繼承前人豐富思想遺産的基礎上,科學地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恩格斯說:“運動,就它被理解為存在方式、被理解為物質的固有屬性這一最一般的意義來說,囊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起直到思維”。世界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發展着的物質世界。
運動與物質不可分割,運動的源泉在于物質内在矛盾。物質“自己運動”的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原則。辯證唯物主義又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有規律的運動”,天體的運行、生物的進化、人類社會的發展、基本粒子的變化,都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運動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隻能被轉移。
從低級簡單的運動形式到高級複雜的形式,可以分為五種基本運動形式: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物運動、社會運動(包括思維運動),各種運動形式既因有各自特點和規律而顯現着區别性和多樣性,又因相互聯系而顯現着内在的統一性,物質運動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靜止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
事物的絕對運動絕對變動與相對靜止相對不變的統一,使事物在發展變化過程中顯現着:存在與不存在的統一,間斷性與不間斷性的統一。相對論進一步揭示出質量慣性是随着物體運動狀态的不同而變化的,物體的質量與能量相互聯系、相互制約。
廣義相對論還揭示出物質的分布和運動狀态決定着時空結構的規律和引力場狀況,而時空結構和引力場的狀況又決定着物質的運動,進一步證明和深化了物質、運動、時間、空間内在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量子力學則揭示出連續性的波有分立間斷的粒子性,而分立間斷的粒子有連續的波動性。從微觀領域深化了物質運動連續性與間斷性辯證統一的原理。
變化( metamorphosis)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物質由一種狀态向另一種狀态的過渡和轉變。反映物質固有的屬性、狀态和趨向。與運動是同一序列的概念,事物變化和運動的源泉和動力是其自身内部的矛盾性。
運動必然是變化的,一般的變化就是運動。變化反映運動,顯示着運動的不同過程、狀态和趨向。變化有相對靜止、漸變形式的量變狀态,也有顯著、飛躍形式的質變狀态。變化與發展有聯系,但又有區别。發展是一種變化。但變化未必是發展。變化具有可逆和不可逆、上升和下降、前進和後退等多種不同的以緻對立的可能性。
發展是指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完善、由舊事物轉化為新事物的前進運動。在嚴格意義上,發展與發展過程是不等同的。事物的發展過程會有種種變化,有時會出現下降和倒退,但這本身并不是發展,而是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暫時現象。唯物辯證法區分發展和變化概念的不同内涵,在于堅持辯證發展觀,防止和反對形而上學的“外因論”和“循環論”。
發展( development)事物在規模、結構、程度性質等方面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由舊質到新質的變化過程,唯物辯證法是“最完備最深刻最無片面性的關于發展的學說”。
這一關于發展學說的特點是:發展是按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線式進行的;發展是量到質的轉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雙方的統一和鬥争,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任何具體事物的發展都是有限的,整個物質世界的發展則是無限的,形而上學否認發展,或者認為發展隻是位置的移動和數量的增減,是重複,發展的原因是外力推動的結果。
唯物辯證法從事物互相聯系和互相作用中考察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從多樣性和統一性的對立統一中來把握發展變化。形而上學否認事物的互相聯系、互相作用,否認發展變化形式的多樣性,隻承認在一定限度内的變化,因此實質是否認真正的發展。發展和運動有聯系,但不等同。發展是事物前進運動的重要特征,而運動不一定都體現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的前進運動。如“位移”是運動,但不是發展。
運動不滅( conservation of motion)運動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而隻能轉化的特性。“運動和物質本身一樣,是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的;正如比較早的哲學(笛卡兒)所說的:存在于宇宙中的運動的量永遠是一樣的。因此運動不能創造,隻能轉移”。
17世紀中葉,法國笛卡兒就已從哲學上提出運動不滅的原理:“物質的運動有一個固定量,這個量是從來不增加也不減少的,雖然在物質的某些部分中有時候有所增減,就是這個緣故,當一部分物質以兩倍于另一部分物質的速度運動,而另一部分物質卻是這一部分物質的兩倍時,我們應該認為這兩部分的物質具有等量的運動,并且認為每當一個部分的運動減少時另一部分的運動就相應地增加”。
但是笛卡兒用有限的量來表示無限的運動,不了解運動形式的多樣性和相互轉化。我國宋代哲學家張載也提出了“動而不窮,則往且來”的命題。明清之際哲學家王夫之進一步提出“太虛者,本動者也,動以入動,不息不滞。”即是說宇宙中物質性的氣,本來是運動着的,運動可以從一種形式變為另一種形式,但永遠不會消失、停止。
19世紀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的發現,為運動的守恒性和不滅性提供了科學的根據,“自然界中一切運動的統一,現在已經不再是一個哲學的論一個自然科學的事實了”。能量是物質運動的量度。
能量形态的轉化,反映了運動形式的轉化。“運動的不滅性不能僅僅從數量上,而且還必須從質量上去理解”。在運動轉化過程中失去一定質運動的一定量,必定産生另一種質運動的相當的量。而且這種轉化又是無限的,永恒的。能量守恒定律把自然界各種運動形式聯系起來,表現了物質運動中錯綜複雜的因果關系,揭示了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運動的不可消滅。
以上内容來自《英語思維》(石海浪著)課堂學習筆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