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流溪河發現了粉色海豚的消息近幾日在廣東人的朋友圈裡面瘋傳,據悉有市民在廣州流溪河白雲段遊玩的時候,突然間發現河中央似乎有動靜,起初人們以為是大魚。
但仔細一看,露出河面的動物體型顯然已經超過了一般大魚的身形,目測有200公斤左右,更重要的是它體表呈粉紅色。
這一奇怪的水中生物引起了許多遊客的關注,紛紛用手機記錄了下來。仔細觀看,與其說它是一條大魚,倒不如說是一頭海豚,嘴巴狹長而突出,在水面上翻滾嬉戲。
這一發現很快引起了相關部門和專家的注意,經過仔細辨認,确認了這是頭中華白海豚,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且非常珍貴,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中華白海豚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部經東南亞直到孟加拉灣的沿岸淺海區,多在鹹淡水交彙水域裡面出沒。
廣州流溪河雖然靠近入海口,但嚴格來說是一條内河,這頭中華白海豚又是如何來到這裡的呢?目前專家還未給出确切的定論,人們猜測可能是它的導航、定位或者聲呐相關系統出現了問題,以至于沒有分清方向,畢竟從其體色來看,這是一頭年齡偏大的個體。
廣州市農業農村局也迅速成立了專家小組,着手調查和救助這頭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屬于鲸類的海豚科,跟虎鲸是近親,很多人以為它是一種魚類,以至于古時候人們稱其為“鎮江魚”。
實際上海豚和鲸魚一樣,都是哺乳動物,體溫相對恒定,懷胎生子,用乳汁哺育幼兒,也用肺呼吸。
關于中華白海豚,我國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唐朝,不過大家也不要被“中華”二字誤導了,認為它是我國特有的物種。
實際上它們的分布不至于在我國海域,在印度、孟加拉、緬甸、泰國、越南等一些東南亞國家的海域裡面,也有分布。
中華白海豚一生之中,體色會經曆一些變化,它們在剛出生的時候,身體呈現深灰色,長到青年階段,體色會變成灰色,而成年之後的個體,則為粉紅色。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了,明明它們在各個階段,都沒有呈現出白色,為何卻要叫白海豚呢?
實際上我們看到的跟本質上的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中華白海豚在成年之後,皮膚會變成純白色,之所以看起來會呈現出粉紅色,主要是因為它們皮下血管豐富,充血之後就呈現粉紅色了。
所以粉色并不是它們真正的顔色,白色才是它們的本來面貌。
海豚給人的印象就是溫馴、善良、可愛的形象,在許多故事裡面,海豚素來也是以暖心的角色出現,因此人們很難将其與“頂級捕食者”聯系在一起。
在我們的印象中,頂級捕食者應該長有尖牙利爪,像獅虎豹那樣兇猛強大。中華白海豚雖然沒有利爪,但是它卻有尖牙,在近海領域裡面,它們就是實打實的頂級捕食者。
中華白海豚的嘴巴裡長有125-135枚錐形的牙齒,其排列稀疏,顯然不是為咀嚼食物準備的,而是用來捕食。
中華白海豚主要以入海口的各種魚類為食,比如獅頭魚、銀鲳魚、龍頭魚、鲻魚、石首魚、大黃魚、姑魚等等。其中它們最喜歡捕食的就是獅頭魚,其次為姑魚和石首魚。
中華白海豚的體型大,成年之後能長到200-250公斤,食量也巨大,一次進食能吃掉14斤的魚。一些科學家們就曾解剖分析過,它們胃中的食物的重量能達到7公斤以上。
在進食的時候,中華白海豚也不咀嚼,而是會直接吞下,剩下的交給胃,它們的消化系統跟陸地上的哺乳動物是一樣的。
中華白海豚喜歡單獨或者三五成群活動,很少聚集成大群,據相關記錄顯示,超過10隻聚集在一起的現象就非常少了。它們特别喜歡跟在漁船,尤其是雙拖船後面覓食,遊泳速度極快。
大熊貓如今已經演變成一個形容詞了,隻要是一些珍貴稀有的動植物,都會被冠上“大熊貓”相關的名字。比如銀杉樹,被稱為植物中的大熊貓;金斑喙鳳蝶被譽為蝴蝶中的大熊貓;中華白海豚則被譽為是水中的大熊貓。
在生物學裡,有一個概念叫作“傘護種”,于1984年被提了出來,大緻意思就是選擇一個目标物種,這個物種的生境需求能涵蓋其他物種的所有生境需求,對這個物種實施保護,同時也為其他物種提供了保護傘,那麼這個目标物種,就被稱為傘護種。
毫無疑問,大熊貓就是最典型也是最著名的傘護種,人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保護大熊貓,保護其栖息地,使得生活在同一片栖息地裡面的所有生物都受益。
中華白海豚也是一個傘護種,它們主要生活在近岸海域裡面,尤其是河流入海口淡水與海鹹水的交彙處,是它們最喜歡的活動地帶。它們不會到水深超過25米的海域活動,幾乎從來不遷徙,屬于定居性動物。
所以人們大力保護中華白海豚,保護近海環境,使得同一海域裡面的其他物種,也同樣沾光。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美人魚”的傳說,後來許多學者認為美人魚的原型是儒艮,不過就儒艮那個顔值,實在不敢恭維,跟傳說中漂亮的美人魚形象差異太大。
如果真有什麼動物是美人魚原型的話,我倒更願意投中華白海豚一票,畢竟它們看起來粉紅色的外表,性情活潑,在風和麗日的天氣下,喜歡在水面上跳躍嬉戲,這畫面看起來不比儒艮好上千百倍?
關注我,交一個懂動物的朋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