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曝十寒”出自哪裡,有何曆史背景和延伸典故?
“一曝十寒”是個成語,出自《孟子·告子上》: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直接從字面上就能理解了,主要是弄明白“暴之”的意思就行了。“暴”通“曝”,就是“曝曬”的意思,在這裡是指給了充足的陽光。
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百家争鳴,名士在各個國家和君王中的地位也很高,大家都是求賢若渴。君主和人才之間還沒有後來董仲舒搞的階級劃分那一套,大多是合則友,不合則分。所謂百家争鳴其實争的是君王的禦民之術,而孟子是儒家,同時也是著名的辯士,非常善于用打比方的方式來說理。這段話實際上是孟子對齊王做出諷谏。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直接指出:“大王太不明智,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陽下曬十天,然後再把它放在陰冷的地方凍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強的植物也會死。我見到齊王的機會少之甚少,即使給了他些良好的影響與幫助,但是我不在的時候,齊王就聽信其他小人讒言,做出一些糊塗的主張。這樣不持之以恒,不專心緻志,又如何能不昏聩呢?”
他還用弈秋的學生打了個比喻:“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緻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認為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别,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
後來的人就把“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省掉四個字,精簡成一個成語,變成今天的“一曝十寒”,因為“暴”字如今讀“爆”的音比較多,兩字又曆來相通,成語就直接使用“曝”字,省得大家在讀音上出現歧義。
反正意思也是一樣的,就是曝露在外的意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