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詩病舉隅
三平,又稱三連平、三平調、三平尾。是指律絕詩句末三字皆為平聲的現象。三平尾是格律詩的大忌,在近體詩中是決不允許出現的。作詩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但這也不是完全打包票的定律。對于“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論的口訣,将第五字的“仄”聲處變成“平”聲。這樣,就形成了三平尾。
關于“三平尾”最早見于清代學者王士祯的《古詩平仄論》:“出句終以二、五為憑,落句終以三平為式。”王士祯發現,古詩句常常出現較多的“三平尾”現象,他認為這是一種特殊句式,并提倡在古詩創作中運用“三平尾”句式。然而,對于近體詩則恰恰相反,是必須杜絕的。
在《全唐詩》中,有好事者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五言格律詩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占1%左右,七言格律詩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占0.2%左右。應該說至少在唐代“三平尾”的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甚至可以說,泛濫的唐詩三平尾現象。像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的大詩人都有“三平尾”的現象。譬如王維《鳥鳴澗》:
王維《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主要寫春山夜景,詩中的景物“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景,這是因為詩歌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以動景反襯靜景,更顯夜景靜谧幽深。此詩首句小拗,姑且不論。徐增《而庵說唐詩》雲:“‘夜靜春山空’,右丞精于禅理,其詩皆合聖教,有此五個字,可不必更讀十二部經矣。” 胡應麟《詩薮》雲:“太白五言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禅宗,如‘人閑桂花落……’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評價是非常高的。不過此詩的問題也不少,“夜靜春山空”句犯“三平尾”。“春”“山”與三四句字犯重,應當迅斫之。不如改為“人閑桂花落,夜靜石林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一勞永逸。由此可見,詩不厭改,食不厭精。再有名的詩也有瑕疵,再好的詩也有修改的空間。
又如常建《宿王昌齡隐居》:
宿王昌齡隐居
清溪深不測,隐處唯孤雲。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餘亦謝時去,西山鸾鶴群。
《宿王昌齡隐居》通過對王昌齡隐居處自然環境的細緻描繪,贊頌了王昌齡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首聯寫王昌齡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間兩聯寫夜宿隐居之處後,頓生常住之情;尾聯寫自己的歸志,決心躍然。全詩描述平實,意味含蓄,在平易的寫景中蘊含着比興寄喻,意在言外,久有回味。此詩為山水詩名篇,在清朝受到“神韻派”之推崇。《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征君詩神氣清朗,如此篇與《題破山寺》意趣俱到,可謂吃着丹頭。地水火風皆可助我變化者,是天然學問人。”劉辰翁曰:“清遠沉冥,不類色相,景同意别。”《唐詩歸折衷》唐雲:“字字超凡。”但此詩空有五律衣架,卻有兩處三平尾,如“唯孤雲”“滋苔紋”;時人曰:“切莫以律害意!”吾常不屑,“以律害意”皆因功夫未到所緻,功夫到家,律意如琴瑟和鳴,自可動人心弦。吾嘗試改之:“清溪深不測,隐處見孤雲。松際露行月,清光猶為君。茅亭宿花影,藥院老苔紋。餘亦謝時去,西山鸾鶴群。”二詩之間,孰優孰劣,孰高孰低,明人一眼便知。别的姑且不論,一個“老”字便高出“滋”字許多。“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辄來,唯論意表”,無他,惟精熟累功而已!
再如張蠙(pín)《登單于台》:
邊兵春盡回,獨上單于台。
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
沙翻痕似浪,風急響疑雷。
欲向陰關度,陰關曉不開。
《登單于台》首聯寫春日無色,顯出塞外之荒涼,高台凝思,突出詩人超然獨立之形象。颔聯将“白日””黃河”對舉,在遼闊蒼茫之中,又有壯麗多彩之感。頸聯寫景,運用比拟手法,寫出風如雷響,驚心動魄;沙似浪翻,曆曆在目。尾聯寫雄關似鐵,緊閉不開。語句渾樸,境界開闊,頗有“盛唐氣象”。明胡應麟《詩薮》評:“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唐詩之壯渾者終于此也。隻可惜白璧微瑕,對于白璧而言,微瑕還可反襯白璧之純種,但對于詩詞而言,微瑕不可存焉,非速斫更之不可。此詩“獨上單于台”系三平尾,不知詩人自身為何不察?不知一千年來流傳而人不察?隻需改為“猶自獨登台”,還可承接上句“邊兵春盡回”,使之一氣而下。另外,題中已說明登單于台,詩中又語,豈不多餘之事?
綜上所述,“三平尾”在唐詩中是尋常可見的,像杜甫的“浣花流水水西頭,主人為蔔林塘幽。”像李白的“謂言挂席度滄海,卻來應是無長風。” 像祖詠的“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都是“三平尾”句,可以說是俯首可拾,這并不是說“三平尾”就不是病,對于近體詩而言,“三平尾”造成音律上的不協,故應盡力避免之。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在實例中提出修改意見的原因,希望以唐詩為例,足以引起大家重視。
最後,還要多說一句,與“三平尾”對應的“三仄尾”則不是詩病,“三仄尾”是律絕中的“拗句”。王力《詩詞格律概要》把“三仄尾”歸入變格之一。清代學者董文渙在《聲調四譜》中也如是說:“唯上句三字拗仄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另有學者李沖先生研究指出,唐詩的“三仄尾”存在“入上代平”的現象。“入上代平指用入聲字或上聲字代替平聲字,這一現象在宋詞中時有出現,唐詩中卻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而“入上代平并沒有改變字的讀音,隻是因為入聲和上聲與平聲接近,才臨時代替了平聲。”這也是一說。姑且了解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