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家長怎樣教孩子學習不拖延

家長怎樣教孩子學習不拖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03:48:26

為了在特殊時期為家長提供特别的家庭教育指導,全國婦聯推出了“特殊時期 特别家教”微信欄目,家長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微課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想要孩子學習高度自律,父母一定要“管住嘴”(特别家教1145期)

作者 | 錢志亮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孩子開學,對父母耐心最大的挑戰,莫過于每天的作業時間。放完學,不少孩子大有“非暴力不溝通”之勢。你心平氣和地催,他反而無動于衷,真的隻有疾聲厲色、發起怒來,他才磨磨蹭蹭地從書包裡掏出課本。有的媽媽抱怨說:“兒子每天一定要等到我下班回家,他才開始寫作業。”這是很多孩子在學習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沒有大人的催促,孩子永遠都學不會主動。父母們不禁反思:“為什麼别人家孩子寫作業從來不用催,我家孩子卻要父母混合雙打,才磨磨唧唧打開作業本?”其實,想讓孩子寫作業更自覺,不靠“催”和“罵”,相反,我們一定要“管住嘴”,說得太多,反而成為破壞孩子自覺性的最大隐患。

家長怎樣教孩子學習不拖延(想要孩子學習高度自律)1

01.管不住嘴,讓孩子越來越依賴你的提醒

在作業的問題上,父母管不住嘴,導緻的第一個壞結果是讓孩子産生惰性,形成依賴心理。正如開頭所說:很多小孩是根據父母音量的大小,來判斷事情的緊急程度。曾經看過朋友催促正在沙發上玩手機的孩子寫作業:“别玩了,寫作業去!”“不是說好玩遊戲不能超過半小時”“你還在玩嗎?”“到底有什麼好玩的!眼睛都玩壞了!”“我都說你幾遍了,再不過來我把手機砸了!”朋友每說一句,孩子要不“嗯”、“哦”兩句,要麼在沙發上緩慢地做出要離開姿勢,眼睛卻始終沒有離開手機。直到媽媽下了最後通牒,孩子才真正地起身。朋友很無奈地對我說:“你看這孩子,不催就不動,真是沒辦法。”

像這樣的孩子,他已經把作業的責任,轉移到了媽媽身上,因為他知道:反正總是會有媽媽提醒,媽媽沒催、沒急眼,那說明事情還不着急。孩子已經産生了心理上的惰性,心安理得地等着被大人安排。想起前段時間看到的某個短視頻,一位媽媽因為女兒平時上學磨蹭倍感無奈,她想了個“絕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上學前,她表現比女兒更加不慌不忙,結果這下輪到孩子急了:“媽媽快點……上學要遲到了……”

雖然這種方法談不上多麼科學,但是這位媽媽方法的核心方向卻是值得思考的:學習的責任始終是孩子的,父母最多能提供支持與幫助,所有拖拉行為的後果需要他自己去承擔。這也是心理學中常說的“課題分離”,成年人與兒童各有各的責任,當我們說得太多、管得太寬,事實上就在混淆課題,孩子可能無法真正學會對自己負責。

02.管不住嘴,容易激起孩子對父母的反抗

在某檔綜藝節目中,一位媽媽從回家到孩子完成作業,每隔十幾分鐘就要催一次。再看孩子,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搖搖晃晃,玩手指、玩尺子、切橡皮、發呆……媽媽越催,她越慢。孩子的這種“慢”就是一種隐形攻擊。他不直接表達憤怒,而是采用一種被動的、隐蔽的方式去反抗大人對他的控制。

美國心理學家蒂姆·墨菲在《隐形攻擊》一書中做了這樣的定義:關系中弱勢的一方通過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報複等非直接方式,向強勢一方表達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積的憤怒。一個強勢、要求嚴格的家長,最有可能讓孩子使用“隐形攻擊”,更加消極地對待學習。比如在被催、被吼之後,孩子内心不服,臉上又不敢反抗,最後隻能用磨蹭來反抗,這種方式很安全,而且總是能成功引起大人的憤怒。比如:你讓我快,我就越慢;你讓我坐在那裡學習,我就越是開小差、玩橡皮;你跟他講道理,他眼神飄忽,不知道看向哪裡......這種隐蔽的反抗和宣洩,可能連孩子本身都意識不到自己在“攻擊大人”。令人憂慮的是,當孩子習慣磨蹭之後,他還會産生一種“擺爛心态”:對,我喜歡做事慢,我就是一個磨蹭小孩。這也是為什麼在作業問題上,大人感到十分無奈和疲憊的根本原因。因為孩子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來如何對抗父母上了。孩子的行為問題,一旦上升到親子對抗上,就會變得更加麻煩。而且與孩子鬥,父母永遠不會赢,哪怕孩子暫時聽你的話,他的内心也藏着消極對抗。所以,學習上的自律,靠唠叨、催促和吼叫是很難培養起來的。

家長怎樣教孩子學習不拖延(想要孩子學習高度自律)2

03.管不住嘴,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

父母管不住嘴的表現,不僅是“說得太多”,還有“說得難聽”。一位網友留言道:“小時候寫作業時,哪怕寫錯一個筆畫,就會被媽媽揪住耳朵說:“又錯了!”每次媽媽輔導功課時,他緊張地頭都不敢擡起來,遇到不确定的答案,下筆都直哆嗦。有的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就像行走的監視器。孩子寫,他們就在一邊看:“這個字第一筆是這樣寫嗎?”“這一撇咋就這麼難看?”“用橡皮别那麼大勁”“眼睛離遠點!”還有的父母常常忍不住拍桌子、發脾氣、罵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這個都不會”“豬腦子,這個都做錯了”“你是不是沒長記性”。孩子全程戰戰兢兢,如臨大敵。

這些抱怨和指責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傳遞給孩子是失敗感和挫折感,孩子感到焦慮和緊張,一方面打斷了他學習的思路,另一方面孩子對作業越來越反感,甚至覺得自己笨、不行。最可怕的是,在這種粗暴的輔導中,學習帶給孩子的是可怕的負面感受和壓迫感,他無法積極地看待學習這件事,最終打擊掉的是孩子搖搖欲墜的學習信心。很久以前看過一則采訪,記者提問一個小學生:你想對(輔導作業)的爸爸媽媽說些什麼?孩子答道:“你每次輔導我做作業,我的心其實也挺急的,我也想很快去理解,希望你以後輔導我的時候,心不要那麼急,能更好地理解我。”有人說:輔導作業,是中年人崩潰的開始。事實上,孩子也跟着崩潰。輔導孩子學習,能夠控制好情緒是家長必備的素養之一,雖然這很難,但我們一定要去嘗試調節心态。

家長怎樣教孩子學習不拖延(想要孩子學習高度自律)3

04.培養孩子的自律,家長要學會“忍”

孩子在學習上的自覺性建立是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父母想要在孩子漫長的學習之路上少操點心,不被卷入輔導的痛苦之中,一定要學會“忍”,學會管住嘴。管住嘴,忍住包辦和催促,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陪寫作業,我們一定要明白,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他才是學習的主角。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做的不是全程看、盯、包辦,更應該是多陪伴,告訴孩子:“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要忍得住看着孩子犯錯不去插手,看着孩子慢吞吞的不去催,孩子一時做不好,也要忍住代替他做的沖動。孩子始終需要建立屬于自己的勝任感,這是自律的關鍵。

管住嘴,少唠叨,多在習慣培養上下功夫孩子自律的關鍵,是從小培養好習慣,尤其是一些細微的習慣。比如:緊急的事情,先做好再玩;要讓孩子體驗做事“快”的好處,赢得的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看完兩頁書,就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做作業時,玩具、零食以及電子産品等容易分心的東西不要出現在書桌上.....

這些習慣和細節,才是“盯”孩子學習的關鍵。培養這些小習慣時,不必唠叨太多,隻要我們始終能堅守自己的底線,孩子也會尊重這些原則。管住嘴,忍住不去責怪孩子小學階段,孩子作業做不好,可能是能力問題,也可能是态度問題。家長、老師有信心陪孩子面對這些問題,一切都還來得及。怕就怕,我們失去耐心,用充滿情緒化的回應,切斷了與孩子之間的愛的聯結,再一次增加孩子在學業上感受到的痛苦。不要因為作業,毀掉了你們之間的關系,這是最得不償失的。《少有地人走的路》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既然爸爸媽媽願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麼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于自己的痛苦。”我們的愛與支持,才是孩子自律的真正起點。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

作者:錢志亮

圖片來源:攝圖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